国人与新移民的矛盾已超越我国种族鸿沟?

种族鸿沟
有专家认为,国人与新移民的矛盾已超越我国的种族鸿沟。图为人们在参加我国国庆庆典。(AFP)

十月份,一名新加坡人对着他公寓的一名保安大吼大叫,告诉他自己已经为买这个公寓支付了150万新元,不必为了停车位而额外花钱之后,这个场景的视频在网络迅速爆红。新加坡人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认出该男子,并假定他是印度外籍人士,告诉他“回家”,不要将其国家的种姓制度带入新加坡。

       

据《南华早报》报道,事件发生不久后,互联网用户也开始关注印度与新加坡在2005年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协议”(CECA),声称这一协议为印度国民提供了在狮城工作的免费通行证。

视频传播后的几天,数百名示威者参加了一次集会,抗议CECA和新加坡的人口增长。公众的愤怒使人想起了2013年的情景,当时政府发布了一项预测,即到2030年新加坡的人口将达到690万。目前这一数字为570万,其中约170万是外国人。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当局试图做出多次澄清来平息不安。该名男子叫Ramesh Erramalli,出生于印度,但已归化为新加坡人,妻子是新加坡人。政府说,他的教育证书是真实的,CECA并没有使印度人容易进入我国工作,也没有任何自由贸易协定。

仇外心理的表现在新加坡并不陌生。从中国大陆到菲律宾的“外国人”都被指责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公共交通拥挤和失业。

这种不满,是过去二十年来,受过教育的外国专业人员大量涌入而造成的。这些人从事从金融到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工作。

自2011年移民成为选举议题以来,当局对外国人收紧了要求。每年发放给外国专业人士、经理、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就业准证数量,从2011年高峰期的32,000张,减慢至2014年至2017年期间的平均3,000张。

但Erramalli是公民这一事实并未安抚像吉尔伯特·高(Gilbert Goh)这样的组织反CECA抗议活动的新加坡人。

Goh说:“我认为他是新公民,我不认为他融入了社会,他没有很好地与整体融合。”他的回答,响应了在政策研究所(IPS)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的观点。在接受调查的4,015名公民和永久居民中,有近七成的人认为,移民做得不够,无法融入新加坡。

一家初创企业的管理者Trinity Joan说,对Erramalli的愤怒“不是基于种族”,而是民族主义感。这位30岁的青年说:“如果某人的行为不当,而其并非来自我们的国家,我们就需要有一种民族主义感,并说:‘你不尊重新加坡人,所以你出局了。’”

时事网站The Independent的出版商Kumaran Pillai表示,最近的印度移民倾向于“拥有自己的飞地”,“他们四处闲逛,在自己的圈子中移动,很少与当地人交往和交谈。”

Pillai说,“那些处于管理职位的人被视为有些傲慢。这不是种姓造成的,是阶级意识”,当Erramalli对保安员说“我不住在政府组屋,你知道吗?”,就体现着那种势利。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家Laavanya Kathiravelu在两年前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说,新移民与长期居民之间的鸿沟取代了曾经被认为是最不可逾越的种族鸿沟。

成立于2009年的国家融合理事会,旨在帮助外国人和新加坡人融合在一起。该委员会表示,融合是一个涉及所有人的过程,“外国人应该学习、尊重和适应我们国家的文化和规范”。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社会学家Tan Ern Ser说,任何仇外心理只有在“当外国人不再被视为威胁或不公平的竞争者时,当他们的行为与当地规范一致时,当他们不再被视为在占新加坡人的便宜时,而更普遍的是,当新加坡人不再感到那么不安全感时”才会平息。◇

编译报道:林芸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