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大吉 传统年俗“集祥”

新年

传统中华文化的过年习俗,不是年末跨岁初这一两天的节庆而已,而是一连串的除旧岁迎新春的节祭与活动。传统文化中从“腊日”击鼓驱邪迎祥就有过年的气息了,“吃尾牙”之后,一连串的过年节俗接二连三登场。

       

中华民族的年俗是一连串先人足迹的延续,在其中有许多都能追溯久远的历史传承,展现华夏文化崇敬天地神明的传统美德。

腊祭

“腊”古称蜡,是岁末盛大祭祀,祭祀百神之礼,展现华夏子民崇敬天地神明的精神。
年末腊日庆冬尽  祭祖五祀谢百神
新旧交接作物收  诚心大祭告岁成

传统年俗_1
送神仪式一景。 (方金媛/大纪元)

《风俗通义.祀典》记录夏商周三代就有年终的祭祀大典,天子领着“大祭以报功”,感谢天神、各方神明的赐福祐护,使得农事顺利收成、诸事顺遂告成。

《礼记》记载:“天子大蜡八”,祭祀的对象有八种,“天子祭天地、祭四方(五官之神)、祭山川、祭五祀”[1]。各宗族也在宗祠和乡里大门口祭祖、祭土地神;各家各户也祭拜祖先、土地神,包含门、户、中霤(房室中央)、灶、行(路)等五方神灵,周礼称“祭祖五祀”。

三代年终祭祀大典名称不同,《礼传》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今天大家比较熟悉的“腊祭”一词,是汉代时的说法。“腊”表示新故交接、新旧年交接。腊祭就是岁末的盛大祭祀。[2]现在华人圈延续这种传统,除夕的祭祖、拜神也是最隆重的。

尾牙

“尾牙”是一年中最尾次的“作牙”,感谢土地神一年的保护,传承古代祭拜土地神--后土、社神的传统。后代工商业者以土地公福德正神为财神,尤其重视作尾牙。

尾牙作牙图兴盛  祭拜社神土地公
旧说鸡头示去留  老板设宴谢员工

民间在黄历每月的初二、十六两天祭拜土地公--福德正神,俗称“作牙”。商店、工厂老板在尾牙设宴酬谢员工一年的辛劳和中介商的协力。传统社会厚道,辞退员工不直说,托尾牙宴上的“白斩鸡”暗示,鸡头向着哪一名员工,暗示该员工明年将被解雇。

传统年俗_2
土地公神像和香案(许享富 / 大纪元)

办年货

办年货采买除夕、新年期间的用品,展现传统年味和传统精神内涵。

作了尾牙办年货  除夜甜糖南北货
香灯蜡烛元宝钱 爆竹春联颂丰厚

一般民间在作尾牙之后开始办年货。宋代时年货的代表是桃符、门神、招财招禄的横披、门画等等这些飘溢年味的门楣装饰,以及甜点麦芽糖。

《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之行帖子(*门楣横披)。……胶牙饧(*麦芽糖)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清代时人的重要年货是祭祀神明必用的物品,如香灯、蜡烛、元宝、千张这些纸钱和爆竹等等(见《帝京岁时纪胜》)。传统办年货将过年和祭祀紧密连结,表现传统中国年的精神内涵。

传统年俗_3
香灯(pixabay)

送灶神

祭祀灶神是周代礼仪中的岁末“五祀”之一,各代都很重视。祭祀灶神的这一天也称“过小年”。

腊月24日过小年 甜品灶马送玉皇
黄羊祀灶传汉风 善功广播福荫传

民俗在黄历12月23日或24日祭祀灶神,送灶神回天庭向玉帝禀报各家各户善恶功过的考核结果。送神时鞭炮声震响,过年味儿浓厚了,称“过小年”或“小年下”。汉代的孝子、大善人阴子方诚敬祀神见到灶神显像,后代子孙得了大福报,传下“黄羊祀灶”的典故。

传统年俗_4
祭祀灶神、送灶神。(梁淑菁/大纪元)

大扫除

祭灶送神后,就展开祠堂、佛龛、家舍的大扫除,除旧布新,“迓(*迎接)一元之来复,庆万物以更新”。

腊月廿四大扫除 扫去灰败拂尘故
除旧布新换故物 焕然迎新招来富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写北京送灶神后开始大忙,扫除祠堂家庙、屋舍庭院,擦抹什物,准备好祭器。门上张贴金字春联、玻璃上贴彩画、剪纸作出吉祥葫芦春贴。奉天地供桌(准备接神祭祀),系天灯,挂琉璃。神堂悬挂祖先的画像。台湾俗谚说:“大拼厝,才会富 ”(拼厝:打扫房子)。

传统年俗
送神仪式--大扫除(原始图片中央社/大纪元后制合成)

蒸年糕

大扫除、准备好祭器之后,就开始准备蒸年糕,办祭品。

萝卜糯米蒸年糕 发糕甜糕齐备好
供奉案头神纳鉴 除岁应景步步高

周代祭祀的笾食[3]品项就有米、面类的糕、饼。神案供桌上供“年糕”,谐音“年高”,意味着“年年升高”。

在台湾、香港一般最常见的年糕是咸粿--蒸萝卜糕。白萝卜的闽南语称“菜头”,因此萝卜年糕也寓有“好彩头”的吉祥意含。供桌上常见的还有“发糕”和甜年糕。“发糕”是米、面粉加糖加发粉调制蒸成的甜糕。“作发糕”含有岁卜的意含,若是做出来的发糕的糕面膨得高高、裂出清晰纹路,是表示“发达”步步高的好兆头,财源广进一路发。

传统年俗_5
港式萝卜糕取意年年好采头(林秀霞/大纪元)

贴春联

大扫除后,早贴春联悬门神,家家户户焕然一新。春风送暖入屠苏,迎春迎福意味深长。

桃符驱邪悠久传  明朝太祖普春联
官府民家土地庙  门神春贴迎福年

春联古称桃符,祭灶之后到除夕,各家渐次黏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见清代岁俗记《燕京岁时记》)。春联以外,门神画也是很普遍,《帝京岁时纪胜》写道,除夕祀神接灶神,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

黄帝时代传桃木能辟邪,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是最早的“桃符”,悬挂门边上,成了春联的最古雏型。后来的古人也在桃木上画神像辟邪迎吉祥,成了后代门神画的起源,荼和郁垒是最早的两位门神。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曾题一门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庆新春,流传到宋代,带起文人雅士仿效。

传统年俗_6
迎新岁:春风及第万象新。(李欧/大纪元)

明朝时桃符普及各地方各家庭。明太祖朱元璋喜好桃符,下令全国除夕贴春联,造成春联普及。从公卿士人到庶民之家,都在门上贴春联一副。官府、地方衙门、土地公庙祠、家宅后门等处都贴上了,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迎春迎福意味深长。

除夕

除夕的大事就是祭祀神明、祭祖和全家围炉团聚。通宵达旦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寄托延年延寿的心愿。

除夕迎新除旧岁 祭神祭祖善德归
天涯游子围炉回 守岁延年兆祥瑞

除夕这一天家中厅堂已经摆好天地桌,在这供桌上摆上祭品祭拜祖先、土地神和五官神灵。除夕祭祀祖先是继承自上古的优良道德传统。古人说“善孝为先”,在每年的岁末年初交替之际,中华民族的子民一再展现这种孝道思维和行动。

传统年俗_7
除夕夜时,旅居在外的亲友都要回家吃年夜饭。昔日都会准备一个炭炉火锅来围炉。(Getty Images)

除夕年夜饭前,一家团圆祭祖,然后围炉。“围炉”就是年夜饭,具有阖家团圆、圆圆满满的象征。除夜围炉之后,家人“守岁”通霄达旦,具有“延年”的吉兆,也有一说可以为家中老人家的年寿祈福。

压岁钱

“压岁”谐音“压祟”,压岁钱带着镇压邪祟的吉祥含意。年夜饭后,家中孩童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注入了“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的爱护心意。

稚子欢欣年夜餐 拜年喜得压岁钱
压岁压祟福佑注 望子平安度新年

孩童最期待的该是除夕收红包--“压岁钱”。除夕夜,家中晚辈给长辈磕头贺年领受压岁钱,父慈子孝乐天伦。热闹共度佳节之中表达了长幼尊卑的传统伦常关系,也巩固家族的关系,强调了中华民族从天地间体悟的传统伦理观。

传统年俗_8
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崇,因为岁与崇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新的一岁。(章翠英《古风》/大纪元)

虔虔敬敬从“心”除旧布新

从民俗中,处处体会到中华民族久远以来参天地的生活经验和神传文化的传承。辞岁之际,虔虔敬敬从“心”除旧布新,用“心能量--善能量”为自己招福,可以彻底更换一个崭新的年。祝愿您“诸”事大吉!

-注-

[1] 见孔颖达《礼记注疏》。祭五官之神于四郊:句芒在东、祝融和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
[2] 后来人们熟悉的“腊八”浴佛和施粥的作法,是汉朝佛教传入中土以后的事,尤其是南北朝期间佛教文化普及的影响。
[3] 《周礼‧天官‧笾人》记:“羞笾之实,糗饵粉糍。”笾是盛干物的祭器(见《说文通训定声.先部》),“糗饵粉糍”就是糕、饼类的美撰点心。东汉郑玄注释:“饵、糍皆粉(*磨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糍(也作糍)。”西汉《急就章》说:“溲(以水调和)面而蒸熟之则为饼,……溲米而蒸之则为饵”。今人年节祭祀用的蒸年糕、蒸发糕,就是这一类的。《玉烛宝典》干宝注,说出了古人用枣豆调味制甜糕:“糗饵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今之甜年糕就像这一类。@*#

作者:容乃加

责任编辑:方沛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