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道】富而行其德之“商圣”范蠡

范蠡像(公有领域)

在中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人都不陌生,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了一雪被吴国打败、被迫前往吴国为仆的耻辱,在被释放回国后,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以不忘所遭受的痛苦。最终,卧薪尝胆的勾践在几位重臣的辅佐下,国立日益强盛,打败了吴王,成为春秋最后一代霸主。

       

在辅佐勾践成就霸业、为其出谋划策的重臣中,有一位叫范蠡。出生在楚国宛的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无所不精,但却不被楚国当权者赏识,因此与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勾践,并受到了重用。

在越王成就霸业后,深谙勾践品性的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他带着家人、弟子,辗转来到了齐国,并将自己的姓名改为“鸱夷子皮”,意思是“有罪被放逐的盛酒的皮囊”,目的或者是为了打消当地人的疑虑。众人在海边结庐而居,并垦荒耕作,同时兼营商业。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

富裕起来的范蠡并没有不仁,而是仗义疏财,行善乡里。齐王听说后,将其请到国都,拜其为相国。范蠡感叹道:“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至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当了三年相国后,范蠡再次急流勇退,辞官并散尽家财而去。

此后,范蠡携全家来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这个地方。陶地东临齐国鲁国,西接秦国和郑国,北通晋国和燕国,南连楚国和越国,是绝好的经商之地。范蠡在此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开始治产。几年之间,范蠡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陶是地名)。

范蠡在陶地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开始治产。图为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范蠡为何经商屡获成功呢?首先他重视诚信经商。他强调:“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意思是要合理地贮存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交易货物时要保证质量,不能以假冒伪劣商品欺骗他人。腐败的食物绝不能存留,以免进入市场。商家要遵守商业承诺,不囤积居奇,不坐地起价。

为了保证商品的质量,范蠡提出进货时一定要严格把关:“货物要面验,滥入质价减”、“优劣要细分,混淆耗用大”、“货物要修正,散漫查点难”等。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范蠡诚信经商的故事。一次范蠡资金不足,周转发生了困难,于是向一个富户借了十万钱。一年后,富户带着不少借据出门讨债。不料包裹掉到水中,几十万的借据和路费都没了。万分沮丧的富户找到了范蠡家,说明了原委。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连本带息将钱还给了富户,还额外赠送富户一笔路费。富户感激涕零。范蠡的仁心和诚信由此广播天下。后来,范蠡在扩大生意缺少资金时,都有富户主动上门帮助范蠡。

其次,范蠡重义轻利、富而好德。在十九年的经商期间,他曾经三次赚到钱财千金,而他两次都把这些钱财分给贫贱的朋友和远房的本家兄弟。

此外,他还无条件地把经营的经验、养殖的技术等传授给别人。比如《齐民要术》中曾记载鲁国一个叫猗顿的贫穷之士向范蠡请教致富之术,范蠡就让他养五种家畜。果然,猗顿很快致富。

范蠡认为,只有米谷价平,农工商才皆可获利。图为房梁彩绘画《耕织图》之进粮仓。(公有领域)

第三,范蠡有着敏锐的商业眼光。比如,他认为由于供求上的有余和不足,促使物价有贵贱变化,因此,应随时掌握社会余缺及需要。比如,他认为农、工、商三业,均有各自的重要地位,但又相互关联,只有米谷价平,农工商才皆可获利,这是治国理财的大道。再如,他懂得要及时周转囤积货物,物贵时要及时出手,物贱时要及时买进等等。

范蠡83岁时,由子孙后代持家。子孙们都依据其方法,继续打理着生意,达到了家财万贯的程度。当地及后世的人们,在谈论推崇富有之人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陶朱公,并对他赞不绝口。现在仍有不少的商号,把“陶朱事业”的字匾挂在店内,以示他们从事的职业像陶朱公那样有商道:富而行其德!

对于范蠡,史学家司马迁称其“三迁皆有荣名”。世人称赞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范蠡也因此被称为“商圣”。@*#

参考资料:

1. 《史记》,司马迁。
2. 《越绝书》卷六。
3. 《范蠡大传》,九州出版社,2006年。

作者:刘晓

责任编辑:李婧铖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