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纪元2025年07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程木兰、斐珍采访报导)中共持续透过“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系统性掠取西方企业技术,近来再次引发多方关注。企业主管、评论人士与亲历者警告,从汽车、芯片到稀土领域,外企在中国面对的不仅是商业交易,而是有计划的技术转移风险,需格外警惕,免上圈套。
中共“市场换技术”已系统化
在美中科技战火未歇之际,中共透过合资限制、技术揭露与产业政策绑桩等手段,强迫外企让渡核心技术。根据《华尔街日报》7月16日报导,北京近年来的技术获取方式已愈发系统化,从施压外资合作方,到利用地方法院判定美企专利无效、派遣监管人员渗透外企、掌握设计方案等皆成惯用操作。
报导指出,中方目前正积极利用其在稀土磁体领域的主导地位,要求外企提供整合磁铁至引擎等部件的敏感设计方案,以作为出口许可的条件。《华尔街日报》专栏作者魏女士分享,在2015至2017年间住在北京时,亲眼目睹大众汽车与梅赛德斯(奔驰)的外派人员对被迫技术转让的无奈与挫折。
根据这些工程师说法,中方规定每辆在中国销售的汽车至少有50%设计须由中国工程师完成,外企则雇用本地员工“挂名”以应付要求,但这些人往往一年后即跳槽至中国新创车企,导致技术快速流入本土企业。
文章中还报导了曾任美国国防情报局分析官的Richard D. Koethe的经历。早在2001年,他任职的美国钢铁加工企业为进军中国市场,被迫交出产品设计图,最终遭中国复制技术、自行量产,公司被排除在市场之外,销售重挫,得不偿失。
“不要为两三年好处 牺牲公司十年发展”
对此现象,台湾科技新创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薛宗智分享了自身立场与经历。
他向大纪元表示:“跟他们合作就像是饮鸩止渴”,中国企业无视市场规范与技术道德,对技术进行拆解、逆向工程,以低价仿制替代原产品。
薛宗智曾任台积部门主管和长江存储副总裁。他坚持他的公司完全不与中国客户往来,不设销售据点、不用中国供应链,也不接受人民币交易。他强调:“我不是专业经理人,我是董事长,我可以自己决定不要为了两三年的好处牺牲公司十年的发展。”
薛宗智并回忆,曾扬言并购台积电与联发科、而后遭贪污判刑的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当年曾邀请他加入紫光。他曾问赵中共政府投资巨额资金如何回收?对方竟答:“这个钱,如果你有想到要还,你才要紧张。”显示在缺乏市场规律与成本意识的体制下,中国企业可透过补贴或操控政策实现“不公平竞争”。
薛感叹:“他们做三年等于我们十五年,很难不心动,但最后一定会出事。”
经理人无法顾及长期风险 企业负责人需做决策免上圈套
事实上,中共以稀土作为“以市场换技术”的典型案例早可追溯至1990年代。
资深评论员蓝述于大纪元采访时指出,1992年起中共对外开放稀土产业,允许外企投资,但规定合资股权不得超过50%。如此一来,中方可主导技术流通与掌控。待掌握关键技术并垄断全球七成稀土市场后,2021年中国更将稀土技术列为国家机密,全面禁止外企投资。
蓝述直言:“只要上了中共的当,最后就是得不偿失。”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内需市场萎缩,这一策略是否仍具效力?蓝述认为中国市场已“没落”,房地产崩盘导致投资与内需大幅缩水,产能过剩只得依赖出口抢占外国市场,市场魅力大不如前,“以市场换技术”已渐行不通。
但薛宗智则提醒,商业现实仍使许多企业难以割舍中国市场,包括英伟达(NVIDIA,亦称辉达)执行长黄仁勋、苹果执行长库克等高层依然频繁访中。
他指出,经理人压力巨大,无法顾及10至20年的风险,唯有企业负责人愿意做长远决策,才能真正避免陷入中共的圈套。
台湾当年挡下“紫光并购案” 守住核心竞争力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亦曾回顾紫光并购案的历史背景,指出2015年中共大举投资芯片产业之际,曾试图并购台湾指标企业,引发政坛与产业界警觉。
当年经济部虽未公开强硬拒绝,但多次“严审”应对;最终在蓝绿立委合作下,立法院通过决议案禁止陆资投资半导体设计业,成功挡下并购案。他提醒,当前台湾执政党应善用政党多元与专业监管作为筹码争取更大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赵伟国今年5月已因贪污罪遭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非法占有国有资产超过人民币4.7亿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8.9亿元。
昔日高喊并购台湾企业的商界风云人物,最终沦为典型的权钱勾结象征,也为中国“以市场换技术”背后的制度性风险提供强烈警讯。
综观各界观察与亲历者证言,中共透过“以市场换技术”夺取西方技术的操作已形成体系,其策略虽受经济下行与国际警惕限制,却仍难以完全遏止。如何衡量眼前利益与长远风险,成为企业与政府共同面对的现实挑战。
亲历者薛宗智言道:“牙齿一咬,自己决定。”在中共技术陷阱面前,唯有审慎决策与清醒判断,方能守住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孙芸#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