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之余不忘扶危济困 清代三名医怀仁心仁术

许多宅心仁厚的医生不但精通仁术、“以活人为务”,在行医之余还十分乐善好施,总是尽一己之力去帮助贫困之人。(Pixabay)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入仕从而踏上了悬壶之路的儒生并不鲜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直秉承着“仁、义、礼、智、信”的儒生们始终都怀揣着一颗仁心。

       

唐代名相陆贽曾说:“医乃仁慈之术。”清代名医喻昌也说:“医,仁术也。”看来,用心至仁本就是良医所必备的品质。许多宅心仁厚的医生不但精通仁术、“以活人为务”,在行医之余还十分乐善好施,总是尽一己之力去帮助贫困之人。本篇所介绍的这三位清代名医正是如此,他们虽隐于乡间、市井,却因造福一方而名垂医史。

乐善好施的福建名医何觐光

何觐光,字浣斋,福建建宁人。他正直、仁厚,且才华横溢、气度不凡。年少时,父亲就把家中的大小事务都托付于他。他无暇兼顾其它,只能放弃走科举之路。后来他说:“我不能做官来安民济世,但还可以用医术来救人。”

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潜心钻研医学,渐渐的就能给人治病了。只要有病家去请他,他都立即前往。即使半夜出诊,他也从不推辞。他给人治病,从不求回报,也从未对此而感到厌烦。

何觐光的医术很高明,他能在若干年前就诊断出一个病人的生死之期,并且没有不应验的。有时,连他自己都说:“我治病竟有如此疗效,真乃神助啊!”

他对父母极为孝顺。有一年,母亲染上了时疫,他衣不解带地准备汤药、照顾母亲,就这样长达一个月之久。后来,他父亲也得了重病,需要用昂贵的党参和黄芪来调理身体,他就用自己的月钱去买。十几年下来,花了不少钱,可他却从未对父亲提起过。

何觐光对父母尽心尽力,对亲戚朋友也十分慷慨,看到他们生活有困难,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借给他们。有时,借出的款项已高达数百金,他也毫不吝惜。他明知来借钱的人可能还不上,却依然向他们伸出援手,甚至还说:“我不是在救济他们,只是想帮他们一把而已。”

肥胖、肌肉松弛可能是脾虚的问题,可用党参、炒白术泡茶来健脾。(Shutterstock)
何觐光父亲得了重病,需要用昂贵的党参和黄芪来调理身体。示意图。(Shutterstock)

他经常慷慨解囊,只要发现哪个地方的桥梁、道路有损坏,就自己出资修复。他父亲和几个哥哥也是乐善好施之人。父亲临终前曾留下遗愿,让儿子们创办“毓秀会”,去资助那些想要参加科举但家境贫寒的儒生。何觐光听从父命,成立了“毓秀会”,还与哥哥们一起捐了一百石粮食。

有一年,建宁县受灾,米价暴涨。在一个村子的集市上,一斗米甚至涨到了三钱银子。何觐光得知后,就拿出自己在家中存储的米粮去应急。他每五天去一趟集市,只为将自家的米粮降价出售。

他一生不忘“兼济天下”,临终前还叮嘱自己的孩子:“读书贵能明道,理财贵能问心。读书若不明道,幸得一官,始则误国误民,继则丧先德而累子孙,理财不问心,虽有铜山,譬若膏火自煎,山木自焚,有何益哉!”

助人行善成自然的四川名医余学渊

余学渊,字奠高,四川彭山人。他生性宽厚、仁慈,很喜欢帮助别人。幼年时,曾在学堂里读书习字。每次到了农忙时,他就辍学回家,帮家里人耕地劳作。等忙完了,再回到学堂。长大后,人们都很喜欢他,愿意与他亲近。

余学渊曾以教书为业,所得的收入若有剩余,就全部施舍给有需要的人。若有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婚丧嫁娶,他就会尽力去帮他们筹措钱款。他曾教导自己的学生:“凡事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忠、孝、信、义只是因为具体事情不同而名称各异,但本质上并无差别。”

他在医学上的造诣很深,有时也会研制一些罕见的药方。有一年时逢大旱,饥民遍野,朝廷忙着往各地发放赈济粮食。为了救济更多的处在饥饿中的灾民,余学渊在家中研制了大量的“疗饥丸”,以解决粮食一时供应不足的问题。

杞菊地黄丸是中医滋养肝肾、养阴明目的著名方剂。(Shutterstock)
为了救济更多的处在饥饿中的灾民,余学渊在家中研制了大量的“疗饥丸”,以解决粮食一时供应不足的问题。示意图。(Shutterstock)

所有的事只要是惠利于民、有助于他人的,余学渊做起来都是孜孜不倦、甘之如饴。他的乐于助人完全是出于他善良、仁厚的天性,而并非是刻意为之。

当有人真心的夸赞他的义举和善行时,他就谦虚地回答:“我不过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施以援手,哪里称得上是善呢!”

每年都给穷人家送钱的贵州名医狄文彩

狄文彩,字云轩,贵州贵阳人。他十二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有收入来源,于是他在外帮人抄书,以此来赡养母亲。他对母亲十分孝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但因家境贫寒,无法参加科举,一生未能步入仕途。

等他年龄稍长,就开始研读医书,此后渐渐地掌握了精湛的医术。狄文彩尤其精通太素脉,每次诊脉后都能预测出他人的生死之期。

一次他去赴宴,酒桌上有人冲着他调侃道:“听说你能诊断出一个人的寿命长短,那你现在就来看看我的死期吧!”狄文彩听了,很坦然地走过去给那人诊脉,然后对他说:“你的死期就在今晚。”大家看那人好端端的,也没有生病,以为狄文彩在开玩笑。可到了晚上,那人就死了。

另有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他当时全身都僵硬了。可狄文彩诊完脉后却说:“这人还有救,还能治。”他在病人的身体上施灸,不一会儿,病人就有了微弱的气息,慢慢就苏醒过来了。狄文彩又让他喝了几服汤药,没过多久,他的病就完全好了。后来,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都夸狄文彩,说他能起死回生。可他却说:“我只是用了以前扁鹊治疗虢太子的方法,不是我能起死回生。”

艾灸一般适合寒证者,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人。(Shutterstock)
狄文彩在病人的身体上施灸,不一会儿,病人就有了微弱的气息,慢慢就苏醒过来了。(Shutterstock)

狄文彩学识过人、医术精湛,可他对病人、对自己的行医之路却总是怀揣着十二分的谨慎。他白天外出给人看病,晚上回到家已十分疲惫,但他仍会把当天的诊疗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不时地查看病人的病情、脉象如何以及症状是否消失、药量是否需要增减等等。

他用心至诚,只要有病家来请,无论时间早晚,他都会立即前往。他始终把病人的性命、安危放在第一位,一时一刻都不愿耽误。

狄文彩行医多年,时间久了,也有了一定的积蓄。但他宁可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也要把自己的钱施舍给那些家境贫寒的人。每到年末,他知道穷人家年关难过,就自己做一些钱袋子,每个袋子里放上三五钱银子。然后,他来到这些穷人家门前,悄悄地把钱袋子放下,就转身离开了。

他给穷人看病,也是不收钱的,有时还送给他们一些银钱和药材。若有人家里生活困难,连婚丧嫁娶的钱都没有,他就会拿钱来资助他们。

后来,经他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德行在整个西南地区广为流传。当时贵州的巡抚兼布政使罗饶典还专门为他作传,将其一生中的善言善行都记载了下来。

参考资料:

民国五年《建宁县志‧方技》
民国二十三年《彭山县志‧列传》
咸丰二年补刻道光二十二年《贵阳府志》

作者:颜雯   责任编辑:李婧铖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