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诚信——言而有信

一诺千金

在古时民間很少有契約,一般都是口頭承諾,人們會信守承諾的。

       

徐少渔是钱塘人,清朝光绪年间,他向彝斋借了一百圆银币,没有立借据,只口头约定一年以后如数偿还。 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渔病倒了,危在旦夕之际,躺在病榻上的他一直喃喃自语:「还钱的时间快到了,我如果死了该怎么办啊?

其妻听后对他说:「你借的钱没有借据,没有履行约定的必要,你就不要愁了。 」徐少渔说:「他因为相信我,所以才没要借据,我怎么能自己不守信用呢?

于是让妻子变卖家中物品,最终在约定的日期如数偿还给了彝斋。 没过几天,徐少渔的病痊愈了。

另一位是名商人,叫蔡林,他以重承诺、讲信义著称。 有位朋友把千金寄存在他家,没有留下任何凭证。 不久,这位朋友病故了,蔡林就把朋友的儿子叫来,交还这笔重金。 朋友的儿子不愿平白无故地接受这千金之资,便说:“没有这回事,这么多的金子能没有个字据吗?再说,家父生前从未对我提及这件事。 ”蔡林听了,笑了笑说:“字据在我心里,不在纸上,这是因为你父亲了解我的缘故,所以他没告诉你。 ”

古代,言而有信,信守承诺的人受到人们的敬重,宁可舍弃生命也会帮助他。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流传千古的成语「一诺千金」不仅反映了古人重诺言、重信用,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物质金钱都比不上一个人的高尚人格和诚信的美德。 「一诺千金」出自司马迁《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故事说的是: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他以信守诺言而闻名楚地。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多次率兵打败刘邦的军队。 等到项羽刎颈乌江战败后,刘邦坐天下,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由于季布为人所敬慕,濮阳的一个周姓人家暂时收留了他。 但是,周家说:「汉王朝想尽快捉拿到将军,很快会追踪到我家了,将军如能听我的话,我才敢献计策给你;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 」季布应允了他。 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了鲁地的著名游侠朱家。 朱家心知是季布,便买下季布和奴仆,将他们安置在田里耕作,并且告诫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一同用餐。

朱家便到洛阳去拜见了汝阴侯滕公(夏侯婴)。 滕公留朱家多住了几天。 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如此急迫地追捕他?

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 抓到他才善罢罢休。 」朱家说:「您怎么看季布呢?

滕公说:「他是一个贤者。

朱家说:「做臣子的为其主上所用,季布受项羽差遣,尽职而已。 难道项羽的部下就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凭个人的怨恨就去追捕一个人,不是在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如何器量狭小吗!以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 这种忌恨壮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为什么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 您为什么不从容向皇上说明呢?

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家,便许诺向皇上去说明。 滕公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 皇上于是赦免了季布。 朱家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古时,从皇帝到庶民都崇尚诚信,因为他们相信「暗室亏心 神目如电」,三尺头上有神灵,而现在的人不信神,敢做坏事。 虽然口上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实天就是上天——神,地——鬼神,人在世间的一言一行在阎王那里都有记载,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神传文化,古人信神,所以神会显神迹给人看,古代留下很多历史典籍,记录了冥冥之中的定数,善恶、因果等故事,藉此传递神的嘱托和意图,使人保持神性的一面。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