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真相:常被提醒的孩子 有“习得无助感”

无助感的孩子
在不断的挫折后,孩子会感到对一切都无能为力,进而丧失信心。(Fotolia)

妈妈带孩子来评估,对孩子“被动、该做的事无关紧要、要人家一直催”感到烦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个被动的小男生跟我说:“反正我又达不到老师要求的字体工整标准,也达不到妈妈要求的速度,我就是很烂,没什么好努力的!”

       

听了之后,真的替这个小男生感到担忧,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习得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甚至产生了绝望、抑郁及意志消沉的心态,真是太危险了!这可是许多儿童心理及行为偏差的根源呢!

父母可能不了解什么是习得无助感,也不知道当教养方式错了,就会让孩子更无助、更被动,因此,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孩子被骂慢吞吞 会产生放弃心理

所谓“习得无助感”是指人或动物,在不断接受挫折后,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进而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1967 年塞利格曼(Seligman) 教授在研究动物时提出“习得无助感”一词,他以狗做了项经典实验。实验内容是,起初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响起,若将笼门打开,在电击前,狗狗非但不逃,反而会先倒地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有主动逃避的机会,它却选择绝望的等待痛苦来临,这就是“习得无助感”。

(图/亲子天下出版提供)

之后,很多实验也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会发生在人类身上。我从跟妈妈口中“被动、慢吞吞,做事丢三落四”的孩子咨询互动中发现,这些到了小学还没有自律的小朋友,多半都没什么自信,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产生挫折。我认为,某些因素,与孩子一天到晚被“念”有关。

在教养中,多数父母会不经意地流于减分教养,也就是说,一开始先认定孩子的自律分数有90 分,吃饭、睡觉、梳洗、收拾玩具及做好份内的工作,他都应该要做好。

但实际的教养现场就像战场,无法时时刻刻尽如人意,一旦孩子做不到时,父母一急,就想插手控管,这时不仅音量大了、脸色难看,威胁恐吓的语言也都一并出现了!

如果偶一为之还能接受,怕的是存在家里的自律战争,就像八二三炮战,始终打不完,最后搞得全家人身心俱疲,孩子自信心没了,你也输得惨兮兮。

(图/亲子天下出版提供)

大人常把“做好”当作是应该的,而忘了鼓励

想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如自动自发起床吃早餐而不赖床,当然能用奖励与惩罚两种方式,如果父母的教养上有很强的信念,认为这些是孩子本来就应该要做好的,那么,他得到的惩罚一定会多。

虽然我不是要父母在孩子的行为教养上,一直给糖吃,但自律确实是很难的功夫,如果孩子突破自己,就别拉不下脸,该给的适当鼓励仍是必需的。

─ ─摘自:《教养的真相:图解孩子讲不听、叫不动,大人该懂的破冰对话》亲子天下出版提供@

作者:王宏哲

责任编辑:黎薇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