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的父母?帮助孩子长大成人就好

父母, 教养, 完美主义, 孩子, 亲子关系
你是完美主义的父母吗?让孩子自由的作自己吧!(Fotolia)

教养子女,是帮助孩子长大成人,而不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在他们身上

       

在教养子女方面,我们经常面对两种完美主义。第一种以成就为中心的父母,耗费大量精力试图成为伟大的父母,也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孩子。他们全心投入于训练孩子,因此不停地看书、听网路广播、参加研讨会。他们非常爱孩子,诚挚地想要对孩子最好,并付诸热切的努力和忧心。理想化孩子和他们的人生(也可以说是化为偶像崇拜,因为两者确实是同一件事),只是使孩子落入羞愧、能力不足的挣扎之中,被迫去证明自己合格或干脆放弃。因为不可能完美,孩子将无法完成任务(父母为孩子所设定的任务),因此孩子将违背父母的期望。错误的期望也使自己失望,甚至使孩子觉得自己让爱他或需要他的人都失望了。

父母想要孩子达成某种目标时,就是在让孩子成为偶像。我们将孩子塑造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是因为我们心中暗自希望孩子能让我们看起来体面。这种以成就为中心的完美主义,最后会削弱孩子的真实自我,遮蔽孩子先天的特质。无论孩子看起来多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多么支持我们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原本希望真实的自我会被父母接受,但这种希望最后会逐渐消失。

通常这些以成就为中心的父母,会成为“指导/教练型父母”(保护、监督、批判),或“挑战型父母”(要求下一个生命障碍成为孩子的下一阶段成就),或更糟糕的是,两者融合的“教练挑战型父母”。

第二种类型是以舒适为中心的完美主义,表面上看起来与教练型父母大不同,但其实非常相似。以舒适为中心的父母,并不要求孩子的完美,而是要求周围的世界一切完美。这些父母试图创造一个地方和空间,让孩子不必遭遇生活的种种问题。

这些父母可能会让某些痛苦进入孩子的世界,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虽然鼓励孩子拥有绝对的言论自由,但却没有教孩子如何分辨表达诚实的感受和关心别人的感受。这些父母基于“保持孩子的个性”让孩子为所欲为,对于外界真诚的回馈,他们都藉由爱与尊重之名,大声维护孩子的行为。这些父母将孩子送到一个孩子就是上帝的世界。世界需要为孩子而改变,对于现实生活中孩子感受和处理情绪的方式,则几乎没有限制,而使的他们无法以健康的方式生活。这些孩子长大后将成为缺乏同理心和韧性的成年人,对身边的人也不会尊重。

最后,由于孩子拒绝亲身经历生活的种种问题,他们将真实自我深深地埋藏,欺骗自己生活不痛苦也不艰难。

这个深水池变成孩子真实自我的坟墓,因为他们认为痛苦等于失败,失望等于恐惧。他们也相信,唯有生活以他们认知的方式运作时,幸福快乐才会到来。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苛刻的成年人,最后也将沉沦,因为他们所享有的权利无法创造一个可以完全控制、成功整合的世界。就像成就型的孩子一样,对于不适合自己控制系统的关系会非常苛刻。

虽然这些可能只是极端的情形,但你能否辨识自己身上带有这样的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在这两种完美主义类型间徘徊。我们多数人都是在这两种功能失调的类型间来回,被困在两个同样站不住脚的地方,一个是石头,另一个是深水池。

这些错误的位置与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教育或种族背景无关,而与人心和我们是否面对、感受生活种种问题的意愿有关。……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并解释驱动这两种类型父母的方式,可能会听到如此心声:“如果我做得好,帮助孩子取得成功、拥有安全或受到重视,那么他们就不会受伤,反而很快乐,我便知道自己已尽力做好,可以休息了。”这些我们都能够理解,只是生命并非如此运作,孩子并不是为父母寻求成功所创造的,因此父母不应以照顾子女的名义保护孩子。

好消息是,还有第三种方式,那是一种更以“心”为核心的方式,让自己和孩子变得够好──使我们远离对自己、孩子或世界所要求的完美主义。

我们不是寻求安全和控制,而是能够面对生活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再追求完美,而是在现实中放心;在我们的余生中,将持续不断工作,永远没有完成,终生不完美,一切都成为每天的生活经验。当我们开始接受自己像一只在冰上行走的长颈鹿,所能做得最好的就是笨拙,便可开始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真心实意的亲子关系。这包括同理心、敏感度、哀伤和祝贺、坚持、真实性、理解、限制,以及降低要求,但同时仍然有很高的期望、对别人抱持感激、感激拥有的天赋、接受自我和别人、理解生活的愤怒和挫折。将这一切结合起来的则是“希望”。

听起来似乎很多,确实如此。懂得更多知识无法实现这些崇高的目标,只能透过生活体验而实现。……学习如何生活,是一辈子的课题。

父母也会“无能为力”

大多数父母终生都在努力避免孩子发生他们无能为力的事。父母希望克服这种无力感,以便保护孩子免于经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过或可能遇到的痛苦。为了勇敢过生活,父母需要与其他成年人建立一种真实、充满活力的灵性,以及深厚而持久的关系,对于充分的生活和教养孩子具有共同的远见。如果父母没有与自己所信任的成年人谈论这种无能为力和焦虑的挣扎,他们的爱便会减弱,甚至变得廉价,造成孩子必须要为父母的快乐负责,结果只是将孩子变得不再像孩子。

如果我们对生活保持敏感度,便会有无能为力的经验,但这会成为真实灵性和情绪成长的道路。承认自己无能为力,是打开与神、朋友、配偶、自己和孩子关系大门的钥匙,为错误和宽恕留有余地。孩子需要知道,无论是最艰苦的考验或最盛大的欢庆中,我们在情绪上都有能力与他们相伴。如果我们在困顿中能够坚持一直与孩子同行,向他们提供许诺,那么孩子就能够好好做一个人。

在人类的这场戏中,教养子女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孩子长大为成年人,而不是将自己认为的成功或失败投射在子女身上。教养是一种情绪和灵性的呼唤,促使我们面对生出虚假安全感和控制感的小我、偶像和制度。当我们终于冒险放弃后果(出于觉察、绝望或意外),便可发现笨拙的真正自由。

只有在生活中没有剧本、机缘、不由自主的时刻,我们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感觉自己在爱的手中,开始相信上天为我们所做的事,是我们永远无法为自己实现的。

在我们能够像笨拙的父母一样好好生活之前,必须勇敢踏入不完美之中。放弃完美就会悲伤,在悲伤中,我们便能接受困顿,再次获得希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诚实地为孩子提供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我们认为孩子应该成为的理想化版本。投降与认输并不表示我们不希望自己或孩子能够变得最好,而是表示我们在孩子面前显露真实面貌,帮助他们培养自我。当孩子亲密地感受到父母的心,就可以自由做自己。

文/史蒂芬.詹姆士,奇普.杜德 翻译/鹿忆之

<本文摘自用心做父母:如何培养出有韧性、爱心、聪明的孩子,时报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茉莉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