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之赡养父母

善待父母
善待父母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

每到过年时节,看着国内火热的过年气息,住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更会想念国内的亲人。长长的思念,就像风筝的线绳,一直牵起心中酸酸的感触,飞向遥远的故国。那时才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典故起源于春秋时期,孔子前往齐国途中,听到一个人正在痛哭,哭声很是悲伤。于是他们加快马鞭,寻声望去,看到一个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素带,正在那里失声痛哭。

       

于是孔子下车,上前询问得知那人叫丘吾子(一名作皋鱼),曾在齐国做官。孔子问他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原来他是为自己的三个过失,痛悔痛哭。在孔子的请求下,丘吾子就将自己的过失告诉他。

明仇英画、文徵明书《孔子圣迹图》之《同车次乘图》
明仇英画、文徵明书《孔子圣迹图》之《同车次乘图》

丘吾子说:“我少年时期很好学,游学天下,等我回来后,才知道父母都已经去世了,这是第一个过失。我长大后,侍奉齐国国君。国君崇尚骄奢,失去了士人的拥戴,而我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这是第二个过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如今都离我而去,断绝了往来,这是第三个过失。”

紧接着,吾丘子说了句令后人都痛彻心扉的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树想要静止下来,但是狂风却不停止;为人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是父母都已经不在了。年华逝去不会从头再来;一旦至亲逝去,永远也无法再相见。吾丘子为自己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痛悔不已。

这句“子欲养而亲不待”从此流传了数千载,时时敲响着子女的心扉。父母在时,犹如参天树木,为自己遮挡风雨。当父母去世后,子女的生命情感像被彻底剪断一样,陷入无比的哀痛。

父母在时,常常打电话催著回家吃团圆。那时,或许每一通电话都会让子女感到是负担。当看着父母步入年迈,行动不方便,依然觉得父母是自己生活的负担。从未想过要温暖一下父母操劳一生的冰凉的双手。

可是当他们不在时,没有人再催你回家,没有人再催你吃饭,没有人再慈爱的叫你的小名,那时才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寒凉透彻心际。想着为父母暖一暖双手,永远也无法为他们暖热。

当父母在时,我从来没有觉得“女儿”一词有多特别,有多荣耀,也从来没有落入到心底,从来都是在心门之外,匆匆而过,转身即没。当父母不在时,那时才知道这辈子做女儿,已经做完了。

再温暖的母爱没有了,再严厉的父爱消逝了,无论自己有多大,都像是世上的孤儿,无依无靠,一直不停地漂泊。父母做的好吃的饭菜,含带着母爱父爱的年味,今生今世再也吃不到了,成了世上最昂贵的一道菜,即使花尽金钱也永远买不到的佳肴。

 天伦之乐
天伦之乐

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失去了都还能找回来,惟独生命没有了,再也找不回来。无论有多大的能力,再也无法把父母从另一个世界找回来。无论有多少钱,也买不到一张通往天国的机票。无论多么想说:“我爱你。”父母也已经永远听不到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何止痛殇千载?它会一直痛在世世代代的子女心里,时时世世提醒着人们,善待父母,赡养双亲。不要留下这辈子做人儿子(女儿)已经做完了的痛悔与遗憾。@*

(事据《孔子家语‧孔子适齐》卷二)

作者:杜若    编辑:王愉悦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