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如玉

品德教育
辛公义的辖下有人想打官司,父老乡邻便纷纷劝阻:“这只是一件小事,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受累呢!”诉讼双方大多都互相让步而作罢。(志清/大纪元)

中国古代文人把梅、兰、竹、菊,尊称为花中四君子。这四君子确实各具特色:梅,傲雪凌霜、高洁坚贞;兰,空谷幽香、清逸典雅;竹,虚心有节、坚韧不拔;菊,冷艳清贞、花中隐士。

       

玉如同韬光养晦之君子

如果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更高层次上来评述高尚的人格,还有一种“鲜花送美人、美玉赐君子”的说法。孔子在《礼记.聘义》中说:“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由此可见,在孔子那样的思想境界中,君子是人格审美之典范,他把君子的人格比拟为美玉。

玉不同于其他的物质,它本来只是一块顽石,散落于山野乡间而无人识荆,不经几番雕琢终不成器,可一经琢磨之后,又终会绽出让世人瞩目的光华。玉的光华,不像钻石、金银全折射于外、喧哗夺目,也不像水晶、玻璃一览无余、欠缺实质,而是内敛于自身,时日越久,越能回味无穷。这样的性格,很像韬光养晦的君子高人,用美玉来比喻君子,实在无比贴切。

玉之贵重因有九种品德

古籍《管子.水地》中说:“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抟彻远,纯而不淆,辞也。”

用白话文讲就是:玉所以贵重,是因为它表现为九种品德。温润而有光泽,是它的仁;清澈而有纹理,是它的智;坚硬而不屈缩,是它的义;清正而不伤人,是它的品节;清明而不垢污,是它的纯洁;可折而不可屈,是它的勇;优点与缺点都可以表现在外面,是它的诚实;华美与光泽相互渗透而不相互侵犯,是它的宽容;敲击起来,声音清扬远闻,纯而不乱,是它的有条理。玉的品质坚硬而不伤人,展示了玉的高洁。

玉规范人们的思想修养

中华民族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以美玉之质比君子之德,儒家思想对玉赋予道德内涵并作出精辟的诠释。儒家认为,玉既是完美天赋的象征,那么人就应该依照他的属性来完善自我,孔子说过“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将玉与君子联系在一起,规范着古代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养。道家则认为,“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说:穿着朴素,但怀揣美玉。劝导人们应该守住自己的天赋,不要迷失先天本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喜欢穿金戴银,却往往忘记应该怀揣美玉。古人爱玉,并非纯粹是因为其外在的美丽,而是重其内涵,因为玉器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人们佩玉在身,以此自勉,作为自己的人生启示,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

君子温润如玉不重名利

《诗经.卫风》的诗中写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经过仔细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样。说明君子之美,要经过高度的人生修行,才可以获得的。就像获取美玉一样,需要有一番磨砺的功夫。因此玉器的磨砺就如同人的修炼一样,在磨难中才能得到灵性的升华。君子温润如玉,可是美玉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品格。所以如玉的君子虽然成竹在胸、谦谦度日,却也有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磊落。他不在乎名利、不计较得失,处处替他人着想,可是却不会软弱可欺。

玉的光华内敛于心,君子的锋芒也不会时时显露,但毕竟还是有锋芒、有光华的,一有所需,就会如出鞘的利剑,锐不可当。外表谦和,心则刚直,大事不让,小利不争,又始终不缺乏善解人意的风范。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君子,才能配得上美玉的性格。高尚的品德就是道的显现,必能造福于世间。“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则草泽”,所在之处皆能受到其正气的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风,涵容万物,惠泽四方。◇

作者:贯眀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