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9年07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林燕编译报导)中国(中共)已经开始全球的经济和财政上的收缩动作。过去貌似不可阻挡的势头已风光不再,除了在各国削减建筑合同,中国买家也开始在世界各地的资产市场上“缩手”。
福布斯专栏作家艾兹拉蒂(Milton Ezrati)表示,与美国的贸易战是造成中共本轮收缩的重要原因,而且即便华盛顿和北京明天就签署贸易协议,中国(中共)也不能重新获得过去的势头。
虽然中共财政部的数据仍旧提供海外投资的温和下降图,但海外的消息来源则讲述了同一件事的另一个版本。
美国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机构(CGIT)发布的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各类海外平均投资为275亿美元,是2018年同期平均水平的一半,更是2017年高峰期的四分之一。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是自2008年以来最低的一年。
此外,作为中国(中共)“一带一路”计划的一部分,其在第三世界的建筑合同也已经下降,虽然降幅不显着。
内外交困导致中共进行全球收缩
艾兹拉蒂表示,有两件事导致了中国(中共)这次的全球撤退,一个是东道国对中国(中共)投资的戒备心越来越大,另一个是中国的硬通货相对短缺。
他写道,尤其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中共利用投资获得外国技术的做法不满,这种不满已经影响到中共在海外购买和其它直接资金流动的获批程度。
欧洲商会更警告说,不要对中国(中共)和中国基金产生依赖。对中资的担忧和怀疑主要集中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上,而不是中国私人投资。但即便私人投资的降幅不大,西方国家不断增长的不满情绪也会对中国投资产生影响。
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硬通货相对短缺。艾兹拉蒂认为,尽管中国(中共)政府努力使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但它几乎很少被用在货币交易上——实际使用率不超过总额的2%,在海外采购中几乎没有用处。与此同时,与美国的贸易战已经开始削减北京的外汇储备。
他指出,其实北京已经预料到此问题,甚至在川普(特朗普)政府对华增加关税之前,中方就开始对外汇结构进行调整。
从数据上看,中方的第一次重大投资下降发生在2018年末,当时白宫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产品加征10%的关税。随后一次下降恰逢今年春天美中紧张局势加剧。
艾兹拉蒂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的外汇储备仍然庞大(2019年6月末,外汇储备为3万119亿美元),但北京官员担忧的是其缩减的速度,从2014年高峰期的近4万亿美元已下跌近25%。
而这些外汇资源的配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有部门的海外投资,尽管私营公司有更大的意愿和能力在国外借入硬通货。
从具体的投资收缩上看,最大跌幅出现在北美地区。在过去,中资海外投资流量约17%都流向北美地区。此外,中国也在从欧洲撤退,比如:对英国和瑞士的中国投资在减少。有10%的中资投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相对来讲,缺口较少,但也有一些下滑的趋势。
一带一路项目在缩水
但中国(中共)仍会将剩余的财政资源集中在欠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活动更多地集中于建筑承包而非投资,同时这些活动可能拿到费用,且几乎不需要硬通货。实际上,中国从这些项目中收取费用。
其次,因为中共将“一带一路”倡议(BRI)作为政治优先事项,不会轻易放手。一方面,陆路贸易路线可以连通中国与欧洲和中东之间,虽然可能无法产生发达国家投资的那种可靠的财务回报,但这些项目中花费的资金或通过捆绑东道国为北京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红利,并试图取代美国主导的海上贸易安排。
“一带一路”项目过去最高峰时,中国海外建筑产量占其五分之三以上的份额,其中近四分之三的资金投入巴基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和尼日利亚的能源和交通运输项目。
随着中共其它海外项目的减少,预计“一带一路”在中国的对外项目中占据的比例会更大。
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使中、美双方明天就签署贸易协议,中共的全球收缩趋势也可能持续存在。
因为第一,虽然新协定会带来贸易额的增加,但协议内容势必要求比以前更均衡的贸易平衡,那意味着中国(中共)极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再有机会迅速补充其外汇储备。
第二,西方国家对北京倡议和贸易行为的质疑,特别是对中共的国有企业的担忧,不管有无贸易协议,也都将持续存在。
第三,中共当局的政治要求注定其越发专注“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 但对于项目投资,最好的期望是稳定性回收。综上因素决定,无论后续如何,世界也许已经看到了中国(中共)对外投资流动的最高水位,中资的最风光时代或已过去。#
责任编辑:李缘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