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畏惧警暴 香港年轻人从和理非变勇武派

香港, 反送中, 和理非
9月28日,雨伞运动五周年,港人在金钟地区集会“反抗威权 迎接黎明”。图为站在最前面的勇武抗争者。(余钢/大纪元)

【大纪元2019年10月09日讯】香港反送中运动至今整整4个月。有香港年轻人对媒体坦诚自己从“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变成“勇武者”的心路历程。为了守护他们热爱的香港,他们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年轻人被一步步逼成勇武者 不再畏惧警暴

       

苹果日报报导,6月份,斯文有礼的李先生(化名)与陈小姐(化名)已开始参与反送中运动,他们均表示自己坚持“和理非”理念,抗拒激烈抗争。但一百天后,他们已变成前线勇武者,甚至已冲破人命伤亡的底线,这种改变并非出于自愿,是政府逼的。

6月12日,李先生在金钟还犹豫是否去游行。虽然他理解勇武的行动,但他只会参与警方发了不反对通知的游行或带物资到现场。

7月1日,李先生被迫突破了一个心理关口。马路上的抗议者大喊,他上前帮忙,抗议者教他如何用索带扎铁马。他把三角铁马阵搬到防暴警察前,在第一排面对防暴警察。他害怕得双手颤抖,怕警察下一秒就越过铁马逮捕他。他只觉得不能离开。

7月21日和平游行回家后,李先生从电视上看见白衣人无差别袭击市民,次日警方回应的态度,令他深感警方视人命如草芥。自从7.21元朗恐袭后,他认为警察已不会再保护市民,市民只能靠自己了。

李先生一直认为“游行示威”的规矩是只要有足够人数,政府就会回应民意,如反23条、反国教。然而,港府不守规则,200万人上街也不撤回送中条例。而警察也没有履行保护市民的职责,“为何我还要按照他们定立的游戏规则来进行这场抗争?”

7.27之后,他不再有顾虑,有勇气面对防暴警察,他开始学习搬铁马、扎铁马、搬砖、碎砖、灭催泪弹烟。本来是想在前线协助,为勇武抗议者节省体力,但当看见勇武者因被捕和受伤而越来越少时,他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勇武者,填补空缺。

9月末的李先生,说自己仍是一个“和理非”。但他说,自己已打算向“勇武”方向发展。

李先生说,警察不断升级的滥暴及死不认错的态度,早已令他无法容忍,而10月1日警察近距离向中学生胸口开枪,彻底粉碎了他的和平底线。10月初,他表示,他已突破生命伤亡的底线,自己已变成“勇武”,会反击。

学生妹曾参与占中运动 反送中走上前线 守护香港

五年前的占中运动中,仍是中学生的陈小姐在夏悫道远距离捱过催泪烟,也曾留守占领现场。

今年6月参加反送中运动,陈小姐还是一个非常忠实的和理非信徒。希望争取一个拥有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

她的第一次转变,是在7.1立法会外。有抗议者在讨论是否要在晚上冲击立法会。她参与了讨论。有人问她:“其实你所谓的和理非已用了这么多年,有用吗?”那夜,示威者进入立法会后,她怕打算长期留守的示威者没有头盔、食物等,就来来回回地把物资运进去。那夜之后,她把长发剪短,因为非常害怕被捕。

7.21夜晚,防暴警察在浓浓的催泪烟雾中推进,她转身逃跑,看见一个抗争者被警察按在地下,吓得不断尖叫,无法说出名字,她很震撼……

当夜,她逃回家,看见元朗恐袭的新闻,深深感到“原来警察信不过、一直信任的制度信不过,我会接受直接抗争,因为执法者已没有正当性”。

到了9月,陈小姐说,自己算是勇武者了,会站在前线掟杂物阻止防暴警察推进,会为救手足而与警察有肢体冲突,有一次,警察拉着她的背包,警棍一棍棍落在她的背部,她反抗,其他抗议者协助她成功逃走。

此后,她成为了“前线和理非”,会帮忙设路障和传递信息。

陈小姐说,是政府自己摧毁了人民对它的信任,逼得人们变勇武。经过百日抗争,陈小姐认为,和理非抗争在香港只能作为手段而非信念,因为香港不再是一个接近公义的社会。

当她决定勇武抗争,就不再考虑后果有多严重,她的最大担心只有香港会变成怎样。她预估自己会受伤或死亡,或坐牢,但认为现在所做的事,如果可以令下一代得到民主自由,“我不敢说值不值得,但我愿意这样做,因为真是很想这个地方变得更好。”

中共和香港当局是暴乱之源

反修例运动持续4个月,警察无度滥暴,彻底失去民众的信任并形成警民对立。同时,抗争者也不得不提升对抗暴力的手段。舆论普遍认为,港府长期的不作为和警方的过度武力、滥捕、对被制服的抗议者仍殴打、侮辱等行为,加剧了市民的仇恨和愤怒。

黑衣黑裤、黑罩遮面、黑色头盔和防毒面具,已经成为香港“勇武派”的标志。当勇武派年轻人出现在公众场合,市民常报以掌声,或以拥抱等方式表达鼓励及支持。这也是最令勇武派感动的。

这场史无前例的反抗运动中,香港勇武派年轻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直接和警方对抗,但他们的“装备”与全副武装的警方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每次抗争的代价都是被捕、被暴打,甚至被打死……

面对越来越血腥的残暴镇压,勇武派们始终表示绝不退缩放弃,“光复香港,时代革命!”

责任编辑:方晓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