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为何不见了——遗失了的记忆

风筝在天空中飞
夕阳下的天空,几隻风筝在飞;牵着长长细线的,有孩童,也有老人。(公有领域)

夕阳下的天空,几隻风筝在飞;牵着长长细线的,有孩童,也有老人。这一幅黄昏的景致,总是令我感动。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常搭乘地铁,去那一块绿地看风筝。站在开阔的草坪上,我静静地仰望:落日的馀晖,把转暗的天空染成了绛粉色,澹澹的流云簇结成团,又或许飘散开来,幻化出各种美丽的形状,然后在飘移中变得模煳不清,溶入静夜。月亮送走太阳,我把思想放空,让心儿起舞。

时光流逝,开掘机带走了什麽?身边,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挤走了白云和绿地。开阔的蓝天,竟然在视野中越变越窄。可是,自然在呼唤!于是,许多人走出大厦,来到了这一片清新的空场。恋人挽手散步,少年足球队奔跑追逐,小男孩蹬着脚踏车、大喊着冲下斜坡……细雨洒落,青草沁香;微风拂过,虫儿鸣唱。当陌生的目光在此相遇,温暖的笑容融化了冷漠。

谁的风筝飞得最高、最稳?一位老人自豪地展示他的作品:竹杆和彩纸煳成了大蜻蜓,环保袋剪出长长的尾巴,创意巧妙,作工精细。他一边拽着丝线,一边讲述童年在乡村的竞技经历。围观的人快乐地追踪蜻蜓,分享他的回忆。在这裡,我们不需相识,彼此注视、倾听,共享浮华中的温馨一隅。

返程的路上,是另一番情景。车厢裡,一眼扫过,十个乘客当中,九人都低着头、紧盯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发短信、读新闻、看电影,如入无人之境。小小掌中物,缩短了时空差距,令信息飞速传递,却把人吸入了电子世界、隔离在真实的生活之外。

最引人叹息的是,许多坐在婴儿车裡的孩童,一上车便伸出手急切地向大人索要什麽,而年轻的父母们都无一例外地递上手机或IPad,让孩子定睛摆弄。小宝贝用小手指滑动触屏,注意力被吸引过去,父母也就乐得轻閒,再掏出自己的手机把玩。

满载电子「俘虏」的列车,从早到晚,穿梭在都市的水泥丛林中。这样的旅行,总让我想起过去——没有电脑、手机,甚至没有电话,传统的、「旧式」的日子,亲切而生动。

我喜欢看书。一行行铅印的方块字,讲述中外奇闻,让我浮想联翩。有些书买不到,我就跑去图书馆,填写借书单,再耐心地等待管理员把书放在大盒子裡、传送出来。我执着地认为,一卷在握——只有纸本书,才是真正的书。

我也喜欢写信,一字一句,遥寄深情。折好信纸,放入信封,选一张别致的邮票,用浆煳贴好,慢慢地走到邮局,把信投进邮筒……我总觉得,笔墨铺陈的心意,比起社媒平台上千百种花样符号,要真挚、深沉得多。往昔的岁月,醇就一份宁静,长在心间。

回到现实。连续多日,在熟悉的绿地,不见有人放风筝。我正纳闷时,发现在草地邻街的一侧,出现了一块告示牌,上写:这块土地将用于建造私有公寓楼,行人小径将关闭,请另择路线。这个消息并不意外,我彷佛看到,又一组高楼冒了出来,侵占更多的天空,为开发商带来厚利。许多住户将欣喜地迁入新居,带着他们的手机,而不是风筝。

作者:高天韵

责任编辑:高义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