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留下道家修炼文化的老子李耳,本篇来说说开创唐代贞观盛世的太宗李世民。唐朝盛世对现今社会仍有许多影响,例如:唐人街、唐装、唐风、唐三藏取经和孩子入小学后必修的唐诗等等,拥有深远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记得小学时读过关于唐太宗的一个故事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太宗纵囚,如数返回的人间信义。
唐太宗与死囚的约定
这件事情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上记载着贞观六年发生的这件事:“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每一个囚犯不论远近不管健康或有疾,都在一年后如期地回来服秋决之刑,没有一个逃亡者,这样的信义让太宗对他们开恩特赦,也成为现今研究特赦现象的典范。这位开创史上昌明盛世的太宗一生事迹繁多如星,妆点了中华文明的璀璨,也留给世人无限的景仰。我们也该让孩子们了解一代明君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期在黑白是非不分的现今社会,有所依循与借鉴。
太子的训诫
在去世的前一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撰著了对太子李治的训诫,总成《帝范》十二篇,共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这是太宗修养经国的总结,也是成就“贞观之治”的经纬理论。
从〈序文〉的首要太宗就提及了为君的最终目地:“抚育黎元,钧陶庶类。”就是抚育教养百姓,所根据的是什么呢?是遵循着上天生成万物的德行,是依著君臣上下地位的结构分工乃谓:“大德曰生,大宝曰位,辨其上下,树之君臣,⋯⋯”明确了为君的目标,再配合着伦理结构,用人唯贤,不敢丝毫松懈的战战兢兢,才能完成天命的嘱咐。
然而,太宗对李治太子的“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太宗“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现代的父母是否也会对孩子在伦理礼仪和珍视食物上有所重视?还是能上好区的学校就足以堪慰呢?太宗举了唐尧、夏禹、周、汉开国的神迹,他说一切归为:“皇天眷命”。
天意不可违
是的,没有奉天承运,何来皇帝诏曰。话说太宗曾发现一个秘籍,内载:“唐三代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身为唐朝第二代皇帝的太宗当是十分紧张,急召来易学家李淳风。
李淳风向皇帝说明,在唐朝第三个皇帝之后将取而代之的女皇帝其实已生活在宫中,但不能捕杀之。因为,天定的“王者不死”,其实是没有机会杀死她的,何况等她当上皇帝时,已不再年轻气盛,所以虽然会杀戮许多唐朝皇帝的子孙,但还可能有活口的机会。可是一旦违逆天定安排,就算将其杀死,转生之后的三十年还是一样会当上皇帝的,届时年轻手狠,或许李姓子孙将一个也无法存活,这皆是违逆天意的结果啊!太宗明白了天意无可违,也就不再做无谓的追究了。
身为一代英主尚且顺应天意,身为现代父母是否也需静下心来想想,我们送孩子上学读书,所为何事?难道只是将宝贵的时光耗尽在磨人的考试与排名中?我们是否依著天时顺序养育孩子?例如遵循时令而饮食?是否让孩子心中有着敬天重德的约束?太宗在《帝范》中也举了许多先人的典范事迹来提点太子,那么,我们真是应该多花时间讲述中华文明中的一些典型人物,让孩子明白先哲们的修身养性,在他们的心中刻划仁义礼智信的经典故事,以为他们日后人生的圭臬!下回我们再说说帝范的其他篇章。#
作者:陈彦玲
责任编辑:李曜宇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