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冲突时 徽商们的不二选择

中华商道, 徽商
自明代开始,徽商就已有“儒贾”即“儒商”的美称。迄今在徽州地区,还流传着一些以仁为本、重义轻利、以义获利、至诚至信、积善乡里的徽商的故事。图为坐落在黄山脚下徽州黟县。(梁睿/大纪元)

在很多现代人眼中,商人总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和善耍奸计的。然而,古代不少地区的商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影响,都能诚信经营、仁以待人,且遵守契约,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在明清时期书写了中国商界数百年的传奇的徽州商人。

       

徽州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儒家思想在徽州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有所谓“儒风独茂”的说法。徽州人不仅在州内遍设学堂、广立书院宣讲儒家思想,而且还在家典、族规中告诫族人必须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从小浸染在这样的氛围中的徽商自然深受儒风陶冶。自明代开始,徽商就已有“儒贾”即“儒商”的美称。迄今在徽州地区,还流传着一些以仁为本、重义轻利、以义获利、至诚至信、积善乡里的徽商的故事。且看他们在面临“义”和“利”冲突时的不二选择。

绝不卖黑心米

徽州歙县米商胡山常年在湖南嘉禾地区经营。有一年,嘉禾地区遇到了特大旱灾,粮食非常贵,一斗米要卖一千文钱。即便这样,市场上也没有多少粮食卖。

这一天,胡山从外地运来了一批粮食,正准备开门卖米,有几家米店的老板来找他,说他们几个人已经商量好了,还是想按照以前的米价卖米,但是要往米里掺一半陈米、霉变的米和杂米,这样才可以赚到钱。

胡山听后非常吃惊:“粮食是保命的,怎么能掺假呢?”“你们为我好,我们更应该为老百姓好,灾荒年里,灾民们已经很可怜了,我们有吃有穿,应该更多地体谅他们。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能为一己私利违反天理呀。我坚决不做这等昧良心的事。”不管那几个米商怎么劝,胡山都严词拒绝。

被拒绝的米商非常生气,就在胡山开店卖米后,也开门卖米,但价格一斗便宜五文钱,这是要逼胡山向他们妥协。很多在胡山米店买米的人听说后,马上去别家店买,还指指点点说他借机牟利。

 中华商道, 徽商
胡山坚持卖不掺假的米。示意图。(fotolia)

胡山知道,即便他们便宜五文钱,也还有很大的利润,但他固守自己的理念,岿然不动。

过了几天,一些在其它米店买米的人纷纷要退货,因为米里有沙子,米饭有霉味,米虫也很多。那几个米店老板辩称新进的米就是这样,因为收成不好。可是,那些买了胡山米店的米的人却说,米没问题,很好吃。人们这才恍然大悟,纷纷到胡山的米店来买米,并称赞他的米店是“良心店”。

而那几个往米里掺东西的米店老板,虽然最初几天生意兴隆,但最终赔了很多钱。

将有毒货物付之一炬

清朝乾隆年间的粮商吴鹏翔,是休宁县人,常年在汉阳做生意。有一年,吴鹏翔做胡椒生意,与人签合同后买进了800斛胡椒。“斛”是古代容量单位,800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8000公斤。

很快,卖主将货品发到,可是吴鹏翔手下有人发现这批胡椒有毒。后来,消息辗转传到了卖主的耳中,担心出售有毒货物的事情被曝光的他便求吴鹏翔退货,并中止合同,同时将货款退还。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吴鹏翔拒绝了卖主的请求,不仅没有退还货物、收回货款,反而不惜让自己面临巨大损失,将有毒胡椒付之一炬。有人询问其原因,他说,如果卖主收回胡椒,一定会再次转售,这样将会坑害很多人,而自己将有毒胡椒全部销毁,就可以避免大规模中毒事件的发生。

大家听了后,都非常敬佩他。可以说,吴鹏翔之举,体现了徽商遵循儒家“明允笃诚”、“取予有节”精神的品质。

还有在乾隆四十八至四十九年间,湖北大旱,大米的价格飞涨。刚好吴鹏翔从四川运来了数万石大米,但他并没有趁机涨价,而是以低价销售,帮助当地百姓渡过难关。他因此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口碑,而且得到官方多次的褒奖。

《休宁县志》对吴鹏翔的评价是:“为人慷慨、见义必为。”

“宁可失利 不能失义”的茶商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徽州婺源人朱文炽是一名茶商。清光绪《婺源县志》记载,朱氏“性古直,尝鬻茶珠江,逾市期。交易文契,炽必书‘陈茶’两字,以示不欺。牙侩力劝更换,坚执不移。屯滞二十余载,亏耗数万金,卒无怨悔”。

大意是说,朱文炽个性古板直率,曾经到珠江贩茶。由于路途遥远和艰难,等他们到达后,已经错过了大宗交易的最佳时机。他带去的本来是刚上市的新茶,由于路途耽搁而成了陈茶,于是他在出售时就主动在一块大牌子上标出“陈茶”二字,以示没有欺瞒。

中华商道 微商
茶商朱文炽宁可赔钱,也坚持不将陈茶当作新茶出售。图为西湖龙井茶叶。示意图。(大纪元资料室)

当时珠江地区的牙侩(业务经纪人)多次竭力劝说他把“陈茶”的牌子拿掉,因为新茶与陈茶价差很大,这样他们赚不到钱。但是却没有什么用,在朱文炽看来,“不能昧着良心赚不义之钱。”即便亏损巨额金钱,也无怨无悔。

朱文炽从事茶叶经营二十多年,他始终践行“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宁可失利,不能失义”的商业信条。后来他成为腰缠万贯的大富商,人称“朱百万”。他回到老家后,为自己14个儿子子建了14幢新房子,还建造了气势恢弘的朱氏宗祠。他并请时任大学士的曹文埴之子曹振镛为祠堂写了一幅楹联:“承先哲之仪型作室构堂水绕山环宗地脉,启后坤之俊秀知书识礼蛟腾凤起唤人文。”

结语

徽州黟县商人舒遵刚曾对“义”和“利”的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义”和“利”是源和流的关系,有源才能有流,源“丰”流才能“充裕”。如果见利忘义,就等于自塞其源,自断其流;反之,如果利从义生,则不仅流不枯竭,源也得到扩充。

徽商的“利义观”对今天的商人们,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资料:

《徽商故事》,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晓    责任编辑:李婧铖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