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新采嫩藕胜太医”,莲藕是中医推崇的养生食物,李时珍称之为“灵根”,并赞它可“除百疾”。莲藕有出众的止血、补气血、养脾胃等作用,生吃和熟吃功效不同。
莲藕微甜而脆,无论是榨汁、凉拌、干炒、煮汤,都很可口。同时,它也具备着很高的药用价值。著名中医学家张步桃很推荐用莲藕汁养生,清除体内废物,修补受损的身体。
中医认为,莲藕补脾胃,固精气,安心神,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治脾虚泄泄、女人崩漏带下及血热等症。《本草纲目》中写道,莲藕“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
有趣的是,李时珍还提到莲藕“多食令人欢喜”。现代医学也发现莲藕中含有丰富的吡哆醇,可与大脑中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神经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烦躁情绪,缓解压力和头痛。
莲藕生吃止血、熟吃养胃
莲藕生吃和熟吃的功效不同。新鲜的生藕性凉,有清热凉血、止血散瘀的作用;莲藕煮熟后,性质由清凉变为温燥,能够补气养血、健脾养胃,适合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的人。
心医堂中医诊所院长吴国斌说,民间治疗胃出血,常用大量的新鲜生莲藕汁,加入少量食盐调匀,给病人饮用,就可以停止出血。止血后,病人不时嚼生藕,只吞汁不吃渣,可以清淤,防止再出血。然而,熟藕有燥血的作用,内脏出血的病患不宜食用。
老藕加工制成的藕粉,味甘性平,能帮助胃气恢复,对于体弱的人、患病或者病愈后需要吃流质食物的人,藕粉是很好的复原食物。

莲藕的20种用法,可养生可医病
温嫔容中医师总结了莲藕的简单食疗妙用,各有不同的养生医病作用:
1. 远视
藕、芹菜、黄瓜各等份,加入柠檬汁15 cc、水150cc打汁。
2. 酒糟鼻
藕半斤炖熟,加红糖。
3. 耳鸣
藕、黑芝麻、猪肉各适量,煮汤。
4. 养心安神
藕7两、莲子3两、龙眼干1两,煮粥或汤。
5. 老人血瘀
藕粉1两、核桃3两,用开水冲泡,加些糖。
6. 降血糖
藕3两、鳝鱼1条,炖汤。
7. 夏季除湿热
藕半斤、绿豆3两、薏苡仁3两、米3两,煮粥,可加糖。
8. 肺结核咳嗽
藕3两打碎,加姜汁、盐、白糖。
9. 久咳
枸杞1两、红枣5枚、姜2片,水煮30分钟,2匙藕粉用开水调匀,加入前汤再煮5分钟。
10. 生津止咳
藕、甘蔗各适量,打汁喝。

11. 醉酒
藕打汁频服。
12. 吐血
鲜藕节捣汁饮。
13. 胃溃疡
藕节内入蜜,盖上节,蒸20分钟,吃藕喝其汤汁。
14. 健胃
藕和枸杞以2:1比例煮汤。
15. 促进食欲
藕节1节,加酒、盐、糖、醋、油、葱花、花椒炒。
16. 中暑上吐下泻腹痛
生藕打汁频服。
17. 劳倦损脾、大便下血
藕节研末,加人参、白蜜煎汤送服。
18. 舒肝利胆
藕、绿豆各适量煮汤。
19. 强肾
藕1节,黑米3两先浸1小时,蒸熟后加糖。
20. 产后余血上冲
藕适量煮汁服。
莲藕怎么挑?
买莲藕时,最好挑选外型饱满、表皮没有凹陷损伤、颜色自然、手感硬实、没有异味、藕节粗短、切开后孔洞较大者,这样的莲藕往往较为新鲜、多汁。
新鲜的莲藕可以放在阴凉处储存,也可以用报纸包起来,放在冰箱冷藏室里。通常在一周之内可以保鲜。
简单的养生料理:莲藕排骨汤
秋冬适合吃莲藕排骨汤,用非常简单的食材就可以做。煮汤时不需要放油,利用排骨本身的油即可。关火后,可以根据喜好洒上一些胡椒粉、香菜末。

食材:莲藕一根、排骨半斤、盐少许。
做法:
1. 莲藕洗干净,削皮切片。
2. 烧一锅开水,放入排骨汆烫。
3. 将藕片及汆烫后的排骨放入锅中,重新加入清水,大火煮。
4. 水开后,放入盐,盖上锅盖,换小火炖煮至排骨肉质熟嫩,品尝汤的味道咸淡适口,即可食用。
· 6步做桂花糖藕 养脾胃又补气血
· 莲花全株都能养生 急性子吃莲心可去心火
· 韭菜常吃养肝肾、煎蛋防胃痛 能做28件事
责任编辑:李清风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