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十五单元 孔子的故事(动画)

三字经(十五)- 孔子的故事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论语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是孔子和学生及当时的人所谈论的有关仁道、学问和政治的记录。 孟子这本书,一共有七篇,书中内容也是关于发扬道德仁义的言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的故事吧。

【字词义解释】

(1) 论语:书名。《论语》这部书,共分为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把孔子的格言警句记录下来而编成的。
(2) 者:指《论语》这本书。
(3) 篇: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
(4) 群:一群。计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单位。
(5) 弟子:学生。
(6) 记:记载。
(7) 善:良好。
(8) 言:言语。
(9) 孟子:书名。孟轲着。
(10)止:只有。
(11)道德:此词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道”是神的理,是人走回神的路,是宇宙的真实。“德”是人的心念符合“神的旨意”、遵循“道的特性”下的行为,体现在世间就是人的真诚品性与善良的行为。
(12)仁义:仁爱正义,宽厚正直。

【译文参考】

《论语》这部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的善言。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著,共有七篇。整本书主要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

【问题讨论】

(1)《论语》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你读过其中的内容吗?请选一则和大家分享。
(参考答案:此书是儒家重要的代表著作,也是四书之一,思想围绕在仁义上,是指导为人处事的参考典籍。)

(2)影响你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是谁说的?(不限古今)给你什么启发?

【故事天地】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孔子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很喜欢读书,也喜爱学习礼制。

三十岁以后,孔子便开始从事教育英才的工作。由于当时的教育并不普及,除了王孙贵族外,一般平民没有机会和能力接受教育。为此孔子首倡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广收学生,成为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也使得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孔子孜孜不倦的教育下,他的学生都能勤学向上,而民族文化也得以传承并加以 发扬光大。

孔子看到当时社会上有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政治上也缺乏道义。为了服务社会,为百姓谋福利,他决心以仁慈感化人民,用礼仪教导人民。果然,鲁国国政大治,社会道德回升,人人路不拾遗,家家夜不闭户,鲁国也因此愈来愈强盛。

不过,后来鲁国的国王鲁定公迷恋女色,荒废国政。孔子失望的辞去官职,带着学生周游卫国、晋国、宋国、陈国、楚国等国,去推行他的仁政。可惜每到一处,并没有受到重用。

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自此他再也不管政事了,全心投入教育学生的工作。孔子的学生大约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七十二位成为贤能之士,他们传播孔子思想,于是后人称他们为儒家。《论语》这部书就是孔子的学生们记载孔子平时的一些格言警句,内容简洁,含义深远。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心得写作单】

(1)请问孔子一生大约教过多少学生?成名的共有几位?他如何教导学生?
(2)请问孔子为什么要“有教无类”?
(3)在你求学过程中,哪个老师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请和大家一起分享。

 

转载自:〈正见网〉〈大纪元新闻网〉

系列转载由来:此文化课教材是正见网编辑部为弘扬中国神传文化,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本教育栏目编辑亦身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延续的重要性,特将全系列转载过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