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兴起于1930年代。由行为主义推演出来的行为改变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修正儿童的偏差行为。行为改变技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增强,运用增强物使行为增加;一是惩罚用于消灭不适当的行为。用一般的话说,就是红萝卜和棍子。用红萝卜诱导父母或老师所认定良好的行为;用棍子压制所厌恶的偏差行为。
使用行为改变技术的父母不难觉察到:儿童会随着日子增长,所要求的增强物越来越大,最后可能大到父母无法供应,想要孩子表现良好行为也无计可施。同时一旦增强物没有了,良好行为也跟着消失。
用棍子棒打不乖的孩子,父母也会发觉:使用的棍子越来越粗,棒打的力道也逐渐加大,才能发生作用。一旦放下棍子,偏差行为立刻再度出现。老子讲过:“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越是用严格法令管制不法行为,人们还是会抓法律漏洞犯罪。父母或老师用惩罚的方式管制孩子,当他们不在的时候,孩子不当的行为还是会出现。
有个笑话很有意思,该笑话说:“深夜在等红绿灯的人,一定是德国人。”
这个笑话的意涵:开车子在道路上跑,遇见红灯要停车,等到绿灯才能通过十字路口,这是交通规则。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不管有没有警察,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这叫做自律或者叫内控。本来是一件自律的行为却变成笑话,可见大部分的人开车都是外控,遵守交通规则与否,端视有无警察或监视器决定。
用行为改变技术修正儿童偏差行为,等于教导孩子成为外控的人。正常的教育目的是让人由外控逐渐发展出内控的道德观念。行为改变技术无法达成这个教育目标,所以到了1980年代就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先寻找或了解儿童偏差行为的目的,然后教导正向行为达到这个目的。儿童一旦能够运用正向行为达成他所要的目的,就会自然而然放弃偏差行为。
有个实验可以说是纠正偏差行为的转捩点。实验者的目的是要证明惩罚无效。
第一阶段:实验者设计了一个T字形的迷津。将一只挨饿数天的老鼠放置于T字形迷津的下端,然后用手引导老鼠向右转,到了右边的终点,有一颗食物丸,饥饿的老鼠当然马上吞下肚子。重复这样的行为多次后,老鼠一放下去,马上向右转寻找食物。此时实验者已经成功养成向右转的行为。
第二阶段实验目的:消灭向右转的行为。实验者将T字形迷津向右方向的底部,铺上金属板并通上微弱电流。接着将那只学会向右转的老鼠,让它挨饿数天后,将该老鼠置于迷津底部,老鼠马上奔前向右转。可是当它踏上金属板,便被电击得疼痛不堪,立即跳回。浑身发抖过后,又跳上去,再度受到电击,又跳下来。这样重复一千多次,老鼠还是不放弃向右转的行为。实验结果证明:惩罚无法消灭行为。
评论者指出:老鼠不放弃向右转的行为,是因为老鼠肚子太饿了,比被电击都痛苦。此外,除了向右转之外,老鼠没有其他方法解决肚子饿的困境。如果引导这只老鼠向左转,并在终点同样放置食物丸,老鼠有了解决困境的代替方法,这只老鼠自然很快放弃向右转的行为。
这个实验和评论者的内容说明:当行为者的需求非常强烈,同时又没有其他替代方法满足其需求时,惩罚无效。反过来说,不管需求的强烈程度轻重,只要能教导他替代方案满足其需求,原先的不当行为都会消失。这个结论可以说是新兴行为改变技术的缘起。新兴行为改变技术的主要内容就是:功能性评量(找出行为目的)加上正向行为支持策略两个主轴。
(待续)@*
责任编辑:黎薇
作者: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作者简介:
黄金源博士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所(心理组)。这是台湾最早培养辅导老师的摇篮。毕业后当国中辅导老师多年,直接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成效斐然。之后赴美国进修两次,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先后在台湾三所师范学院任教。心理学是作者终生研究的志业,教导家长如何辅导偏差行为的子女亦是他的职志。黄金源博士对家长团体演讲数百场次,足迹遍及台湾,深受好评与欢迎。
推荐文章 :
2 Trackbacks /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