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的儿童类型之一,〈我不好,你好〉的儿童:
渴望被注意、关爱是其行为目的
(一)主要候选人︰
1、被忽视的儿童:
(1)生活在破碎家庭、文化不利家庭中,父母忙于谋生,忽略对子女的关爱的儿童。过分缺乏关爱的儿童,便会在家里或学校不断制造问题,目的在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当儿童用尽各种手段吸引老师或父母的注意,仍然失败的儿童。如在家里,老大从前所拥有父母全部的的爱,被老二抢夺了。
(2)在教室中如何成为老师注意的焦点,是每一位学生最关心的事。当学生缺乏缺乏正向行为,如伶牙俐嘴、多才多芸、眉清目秀、勤劳、谨慎、乖巧可爱,用以吸引老师注意时,他会挺而走险表现负面的行为来吸引注意。
2、焦虑不安的儿童:
父母彼此管教态度不一致,或者前后矛盾,造成儿童焦虑不安、不知如何措手足。缺乏安全感的儿童会强烈需求注意、肯定、赞同。
3、自卑的儿童:
父母过分严苛,儿童动则得咎。这种生活在斥责、处罚下的儿童,很容易造成自卑的心理。儿童的自卑感部分是来自否定的管教方式或是学习上连续性的挫折。
(二)、主要的行为问题:
1、主要行为特征:吸引注意,其判别标准是老师的关爱或处罚都会使问题更严重。忽视他会变本加厉。
2、其行为表象如下:〈脱序的行为〉一般儿童通常会表现下列行为,传统上把它为称之为外化行为。
(1)、用卖弄〈向同学炫耀才能,戴耳环、项链及梳头发。〉炫耀〈夸大动作、大声说话、上课若要开电风扇,不走直径,会绕一大圈并顺手作弄同学〉、小丑的行为〈做出怪动作、嬉笑、故意说笑话闹场或说不三不四的话〉,以小动作捉弄同学。吸引老师父母及其他儿童的注意。
(2)、用不安定〈扭动身体〉、干扰秩序〈随意发言、乱讲话、出怪声、不断开、关电风扇、随意走动)、恶作剧〈在其他同学的饭里放沙子〉、行为恶劣〈撕毁别人的课本、簿子〉、不断制造问题(破坏物品、打人、骂人)等行为来吸取老师的注意关爱。虽然行为结果可能带来处罚,但无论如何老师毕竟注意到我。
如果儿童本身气质上属于内向、害羞、退却的性格,或智能较低或学业成就低劣者,则表现下列行为,以引起老师或父母的注意,传统上把这两类型为称之为内化行为。
(3)、羞怯害怕〈不敢参与活动、不太说话、说话不清楚音量也小、与老师谈话时很少有眼神的接触)。畏缩、退缩〈不与人互动、不说话〉、缺乏能力〈向老师表示我很笨、我的数学能力很差〉、缺乏活动力〈身体嬴弱、无精打采〉、懒惰〈不做作业、不用功〉经常愁眉苦脸、动辄哭泣。
(4)、恐惧〈害怕上学、害怕厕所有鬼〉、忧虑、紧张(不断拉衣服)、饮食困难〈不吃饭、挑食〉、身体病弱〈头痛、经痛,腹痛、呕吐、拉肚子〉。
(三)处理对策︰
1、对于所有吸引注意的不适当行为〈除了危险性的行为如拿剪刀戳其他同学〉均应予以忽略。此时,老师的处罚、责备、给予服务、劝告等,都会增强该行为。
2、积极寻找〈包括横切面的比较,即在众恶行中选择比较好的行为;纵切面的比较,即比以前进步的行为〉或教导正确行为,并予以欣赏式的赞美〈即针对儿童行为予以表示肯定、欣赏,如你会帮老师擦黑板,我很喜欢。〉
兹举例说明如下:上课时儿童离开座位,老师可以将该生拉回座位〈教导新行为〉,并立即表示欣赏〈老师喜欢你安静坐好〉。
这种作法其用途有四:
(1)、满足儿童被注意的需求。儿童一旦能用正确良好的行为获取老师的注意,便不需要使用坏行为以赢取老师的注意。
(2)、使该儿童觉得自己是个好学生,然后用此好学生的形像来规范其行为。喜欢自己的孩子比较不会做坏事,万一不小心做了坏事,只要稍作警告,便会改过来。
(3)、透过学生自我肯定,来减少外在赞美的需求。一个能够给自己掌声的人,往往比较不需要外在的掌声。
(4)、使该生知道哪样行为可以得到老师的注意,正确吸引老师的注意的途径。并努力作为以满足自身被注意的需求。
3、若该生聪明但功课不好,可从功课加油,以培养自信(培养我好的感觉)。要求可达成的课业并要求努力达成,以建立其自信心。若该生并不是很聪明可让该生对班务有贡献,以建立其自信心。
(待续)@*
责任编辑:黎薇
作者: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推荐文章 :
3 Trackbacks /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