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纪元2025年10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李芳编译报导)伴随人工智能(AI)的迅速普及,生成式AI工具(generative AI tools)在各类工作场合的应用激增。最新研究指出,多数公司至今仍未看到可衡量的投资回报。研究者认为,问题之一在于AI产生的内容充斥着所谓的“工作垃圾”(workslop)——表面精美、结构完整,却缺乏实质性内容。
这份由BetterUp Labs和斯坦福大学合作的研究显示,约41%的员工曾遇到过AI生成的“工作垃圾”。这些内容看似过得去,实则为他人制造更多工作,导致生产力下降、团队信任度受损、协作效率降低。研究提醒管理者,应反思是否在鼓励不加区别的AI使用要求,却未能明确规范品质标准。
为避免“工作懈怠”与“工作垃圾”的输出,报告建议: 1,管理者应该树立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使用标准,建立清晰的规范; 2,鼓励一种将高度自主性和积极性相结合的“试点心态”; 3,将AI视为一种协作伙伴,而非取巧捷径。
研究指出,自2023年以来,AI在工作中的应用量已翻倍,完全导入AI流程的公司也几乎倍增。然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调查发现,95%的企业未获得实质回报。
随着AI工具的普及,人们看到,运用AI能够快速产生精美的成果:格式良好的幻灯片、结构清晰的长篇报告、非专业人士也能撰写出清晰的学术论文摘要,以及可用的程式码。
有的员工利用AI工具的能力来完善自己的工作。也有的员工用它来创造实际上毫无帮助、且不完整或缺少专案关键背景的内容。其结果是将“工作负担”转移到接收者身上,迫使同事重新整理、修改或解释不完整的内容。
一位金融业人士形容,“我不得不决定,是重写、还是让他重写,还是干脆放弃。”他认为,这样的AI应用正在助长精神懒惰的文化。
根据调查,员工平均每次处理“工作垃圾”需耗费近两小时,换算为每月约186美元的生产力损失。对一家拥有一万名员工的公司而言,这相当于每年损失超过900万美元。更严重的是,人际信任的破裂:近半数受访者表示,发送“工作垃圾”的同事被视为能力下降或不可靠。
报告进一步指出,AI使用成效与员工心态密切相关。研究团队将员工分为两类: •“飞行员”(Pilots):主动探索AI,藉此提升创造力; •“乘客”(Passengers):被动依赖AI,试图逃避工作。
结果显示,“飞行员”使用AI的频率高出“乘客”75%,且更常将AI作为创造与改进的工具,而非取巧的捷径。
研究结论强调,企业的下一阶段挑战,是如何让AI真正融入协作流程,成为共同推动成果的伙伴,而非成为增加工作中摩擦的障碍。AI输出的品质与人类的指导、审核与责任感息息相关。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建立清晰规范,推动高标准的人机协作,确保AI应用能真正提升工作品质,而非削弱工作表现。
这份题为“AI-Generated ‘Workslop’ Is Destroying Productivity”的报告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由BetterUp Labs的研究人员与斯坦福大学社交媒体实验室的学者共同撰写,研究团队包括Kate Niederhoffer、Jeffrey Hancock等人。
责任编辑:叶紫微#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