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纪元2025年10月08日讯】(大纪元特约记者文月综合报导)现在的诈骗手段早不再是“你儿子在我手上”的滑稽桥段,而是可以先培养感情,铺垫三个月再动手的情感杀猪盘;或是冒用官方手机号构建权威的步步紧逼;又或者AI模拟人声真假难辨的虚拟绑架⋯⋯而带给受害者的也不仅是巨额的经济损失,还可能是沉重的负债或是久久无法走出的心理阴影。
今天就跟大家系统分析现在市面上的各种骗局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操作,希望给未经历过的人们提个醒,或是正在或曾经被诈骗搅扰生活的受害者一些走出阴霾的方向。
权威恐吓型骗局
“他们说如果不配合就会实施跨国追捕,抓到后还会监禁一年⋯⋯”刚满二十岁的山东女孩在前往马来西亚留学期间遭遇诈骗恐吓,经过九天的视讯监控与高强度心理折磨后,这个年轻的女孩从三十九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所遭遇的正是经典的权威恐吓型骗局,诈骗流程如下:
(1)假称权威:
冒充使馆工作人员/警察/海关/保险公司/银行职员/税务局等身份,准确报出你的姓名、生日、住址、ID号码等身份信息获取权威信任。
(2)编造事故:
表示你被卷入了非法出卖个人信息/跨国洗钱/包裹中含有违禁品/签证造假/账户异常/收到逮捕令/社保或医保被盗用/税务欠缴/未报收入等等常见借口进行指控。
(3)构建权威+制造紧张桥段+心理威胁:
例如自报警衔、工号;冒用官方电话号码;用“官方程序”与“保密”制造压迫感,强调指控的可怕后果,例如:罚款、拘留、遣返、禁止入境、超长追诉期等。
(4)骗钱手段:
要求支付保释金、罚款或把钱转入“安全账户”;或诱导下载远程软件或提供更多敏感信息,将来进行账号接管或用于身份盗用/贷款申请。
这类骗局在留学生、新移民、跨国工作者中较为常见,骗子利用的因素主要有:
地理限制:案发地与所在地遥远,当事人很难及时实地处理,例如马上去到领馆或警局,更容易依赖线上流程。
社交孤立:此类人群也往往面临着身处异国,周围少有亲友可以及时商量的社交困境。加上信息不对等与缺乏异国生活经验等,很容易被诈骗团伙精心构建的圈套套牢。
畏惧权威:在中国成长的人们因长期的服从教育,更容易对政府、上级、官方等权威身份选择服从;在西方民主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威则相对理性,不容易陷入权力构建的紧张与压迫中,进而盲从指令。
诈骗常见特征
• 骗子会以各种理由要求目标猎物去一个安静的地方,这是为了将人置于孤立状态方便威胁恐吓。
• 冒用官方电话号码并且不惧怕查证,要的就是在对话中营造官方权威形象。
• 转用第三方软件视讯/转账,目的是让受害者事后难以回溯证据,以及套取个人信息。
兼职类诈骗
“本来只是想着在带孩子的空余时间赚点小钱,没想到反应过来时这些年积累的积蓄已经全都没了。”很多宝妈或自由职业者在找工作时是否心动过一些承诺低门槛高回报的工作,而这类诱人条件背后往往藏着一双双虎视眈眈的眼睛。
诈骗分子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社区广告等发布假工作机会,或承诺灵活在家工作,或以高薪诱惑。常见陷阱如下:
(1)先开加密货币账户并存钱(或购买“审查产品”的任务所需资金)。以后无法提现,资金被盗。
(2)支付高额学习/材料费:如招人做点评任务,但需先投入钱作为“投资/提升订单量/完成任务”的费用,才“有资格”参与更多任务。
(3)苛刻的验收标准:表面上看是给一些工艺品公司代工,领回家串手链、项链等材料,做完按件计费,听起来“门槛低、在家就能赚钱”。受害人要交一笔“材料费”“押金”才能把珠子领回家。但完成的成品送回去时,对方以“工艺不合格”“线头不齐”等鸡蛋里挑骨头的琐碎理由拒收。
(4)别墅保洁、钟点工:利用“包吃住”“无需经验”“轻松高薪”作为诱饵条件,但要交“中介费”“介绍费”“背景调查费”或“工服押金”。收完钱后,以“客户突然不要人了”“面试不合格”为由搪塞,或者直接失联。
这类骗局利用的心理有:
求利之心:骗子会用少量的既得利益与不切实际的长远利益作为诱饵,利用人性中对物质财富的追逐而捕获猎物。人的欲望最终会化作泥沼,将人拖进难以自拔的深渊。
沉没成本:骗子还会在骗取部分钱财后诱惑以更大的目标,实则是诈取目标猎物自身或亲友更多的利益价值。因此当意识到上当受骗后应当机立断,及时止损才能不被一步步拖向深渊。
小结:
人们在谈论诈骗案件时不乏有指责受害者“年少无知”、“思维简单”、“被保护得太好”等言论。只听只言片语,不在构建的虚假权威其中,您也许可以轻易看破谎言,但谁又能保证自己性格中没有一丝弱点、遇事永远能保证冷静呢?
正常人面对的生活是来自学习、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而骗子是一群人利用心理学绞尽脑汁构建一个尽可能滴水不漏的局。因此面对那些一不小心掉进陷阱的受害者,作为旁观者,就算不能伸出援手也请不要妄加论断。
下一期我们将深入了解杀猪盘,以及汇总尽可能多的诈骗类型,帮助您在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时有一个心理准备。
责任编辑:李越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