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Amber Yang
在高龄化社会中,失智症已成为威胁健康的重要隐忧。值得注意的是,西药治疗虽能控制部分症状,却常伴随反应迟缓、食欲不振与睡眠恶化等副作用。
台湾京禾中医诊所院长陈俊如指出,若能在失智症早期结合针灸与中药调理,不仅有助于改善记忆功能,也可能延缓退化,提升患者生活品质。

失智症风险族群
陈俊如表示,失智症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年龄,此外,有家族病史、退休后缺乏活动、睡眠品质不佳,皆属于高危险族群。
高压工作者本身就因为压力大,或随时接听国际电话,造成睡眠品质差,再加上若有服用安眠药的习惯时,未来就容易变成脑部病变的高风险族群。
睡眠对身体及大脑健康有很大影响,每天睡眠过程中,透过大脑和脊髓中液体的循环,可以清除大脑中堆积的废物,包括可能造成失智症的有毒物质。然而安眠药或抗焦虑药只能帮助入睡,却不能直接促进或启动身体的睡眠排毒机制。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产生耐受性与依赖性,并带来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等副作用,甚至有增加失智症的疑虑。
西药治疗副作用多
失智症属于脑部神经调控异常,但在初期,患者其它生理功能多数仍然健全。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西药治疗后,容易出现以下的副作用:
1. 反应迟缓:失智症患者语言表达或许不清楚或听不懂,但多少还能透过肢体表现出情绪,但服用西药后,可能令患者语言及肢体表达能力进一步下降,令患者呈现呆滞状态。
2. 睡眠品质差:药物让患者容易出现嗜睡的情况,到夜间睡眠时段则睡眠质量不佳,无法获得真正的休息。
3. 食欲不振:药物可能影响脑部神经,使吞咽中枢失调,导致患者进食困难、容易呛咳,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
4. 血液循环不良:药物引起血液循环变差,可能导致手脚冰冷、全身容易僵硬,在寒冷天气更容易出现冻疮。
陈俊如回忆道,一名原本活跃的高阶女主管在退休后,一次经历小感冒后突然出现失智症状,确诊后接受西药治疗,但不久家人发现病情未见改善,甚至愈加严重。家人带患者转至中医就诊时已需坐轮椅,仅能以眼神表达,并且由于活动不足导致肌肉流失、食欲不佳,人逐渐消瘦,最终甚至面临喂食困难,医院建议切管喂食。
针灸治疗失智早期最佳
中医观点认为,失智症与“气滞血瘀”有关,治疗上以补肾养血、活血化瘀为主。中医认为肾主脑髓,养肾就是养脑。陈俊如表示,透过中药温养补肾阳,有助于提升大脑功能。
在失智症的初期,利用针灸及药物治疗,有机会延缓大脑退化。透过头皮针刺激头部穴位,如百会穴、四神聪穴及神门穴,可以活化大脑神经回路,能帮助增强记忆力,改善失智症。


陈俊如表示,对于失智症带来的其他身体状况,如肢体僵硬,可以针灸合谷穴及曲池穴,脚部活动不佳,可以针灸阳陵泉穴或足三里穴。@



责任编辑:吴宓辰#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