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加坡仅存的活龙窑

Δ 建于1940年代的陶光龙窑就像一条长27米的飞龙,跟地面成10至30度斜角,内部以砖块砌 成,外面则使用粘土来固定。

       
“练习艺术吧,无论好坏,都是让灵魂成长的一种方式。”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陶艺,是融合绘画、雕塑、书法与人文的复合艺术,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在双手与陶土的对话中,我们得以触碰千年工艺的温度,感受泥土与火焰交织出的生命力。

当我发现,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竟然还存有一座仍在烧制的古老龙窑,并开放陶艺课程的时候,内心着实震撼了一下。

龙窑:陶艺历史上的活化石

龙窑,顾名思义,其形如龙。它通常沿坡而建,窑身蜿蜒、拱顶成弧,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用木柴点火,一节一节依次烧制,火焰在黑洞洞的长窑中奔涌而上,恍若一条火龙翻腾。这种技术流传千年,烧成温度可达1260°C以上,一次可烧制上万件陶器,想想就令人敬畏。

而在新加坡裕廊的陶光龙窑(Thow Kwang Pottery Jungle),你能看到本地最后一座仍在使用的柴烧龙窑——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余晖,更是一份仍在燃烧的文化记忆。

Δ 龙窑模型:龙窑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

入窑之前:焚香敬神,燃火通天

如果你恰好赶上一年仅有两三次的烧窑,那可真是难得的缘份。最令人心潮澎湃的,莫过于开窑前的仪式。自古有“十窑九不成”之说,烧窑成败,除了技艺,更关乎天时地利与人心。因此,每一次点火前,匠人都会焚香祭拜窑神,虔诚祈愿,既是祈福,也是对天地自然的一份深切敬畏。这份仪式感,已成为陶瓷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那一刻,仿佛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焚香的烟气弥漫开来,为现场增添了一层庄严与神圣。而后,“千度火海”被缓缓点燃,长达27米的龙窑,从窑头延伸至窑尾,宛如一条燃烧的火龙,很是壮观。

在这炽热的温度里,泥胚即将完成涅槃般的蜕变。木柴与火焰交织跳跃,将自然的力量注入每一件器物,完成了一场关于人、土与火最古老也最动人的对话。

Δ 捏好的泥胚, 在炽热的高温里, 即将完成到瓷
器的涅槃般的蜕变。

玩泥巴,也可以很庄严

我们一家与朋友报名了2.5小时的陶艺工作坊。从揉泥到拉胚、上釉,每个步骤都是疗愈的过程,也是一场心灵的慢旅行。

第一环节:手工捏塑

老师讲解基础技法,每人分得一块陶泥,想捏什么就捏什么。我和女儿合作做了一个喝茶用的公道杯。在捏制过程中,我仿佛回到童年,那种沉浸与自由,让人重新找回与自然的亲密感。

第二环节:上釉设计

色彩和创意,是赋予陶器灵魂的关键一步。老师会讲解不同釉料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引导大家为作品穿上独一无二的“衣裳”。

女儿一向对色彩敏锐,这次更是全情投入,沉浸在上釉的乐趣中。我也动了些小巧思,为作品添上一只蝴蝶装饰。看着亲手调和的色彩缓缓晕染开来,我们母女满怀期待。那只公道杯,在我们的用心之中,仿佛被注入了灵魂与温度。

第三环节:陶轮体验

新手初上陶轮,难免笨手笨脚,但在老师引导下,都可以拉出像样的杯碗。看着陶轮上的泥在手中旋转、成形,我们都忍不住惊叹:原来手心也能诞生奇迹。

陶艺,不只是“做个东西”。它考验心静与手稳,教会我们慢下来、专注当下。

陶艺是生活的缩影:一切都不可以急

作品完成后不能立即带走,须经历干燥、素烧、上釉、再烧。整个过程需要四周左右。

这段等待,像极了人生中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关系、想法与情绪。陶艺,是在提醒我们:生活,不可急。

同时你也会学到:

龙窑的结构与历史背景

材料知识:粘土、釉料的特性,以及比例、对称、平衡等造型原理

陶艺的审美和设计思维

为什么釉色千变万化:因为火、土与时间,谁也无法预判成品的模样

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陶艺最迷人的部分。创作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享受那份“不可控”的自由,学会接纳不完美,理解顺势而为,慢慢放下掌控的执念,给作品,也给自己一个呼吸的空间。

寻宝时光:挑一件陶瓷回家

如果你只是想参观,这里也有琳琅满目的陶器可逛。从厨房碗盘、娘惹器皿,到两三米高的大花瓶,从传统青花瓷到现代釉彩艺术,应有尽有。价格亲民,许多比市面便宜十来块,买来装点家居很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土生华人(Peranakan)风格陶器,色彩明快、图案繁复,比如蝴蝶盘、凤梨碗,呈现新马文化融合的独特美感。

古老的技艺,现代的心灵慰藉

陶光龙窑离市区较远,公交不算便利,夏天有蚊虫,也不太适合轮椅通行。但也正因如此,它保留了难得的原生态。这里没有城市喧嚣,只有泥土的气息与火的温度。

孩子专注地拉胚,大人沉静地构思,那一刻你会发现:我们来这里,并不是为了“玩陶艺”,而是为了体验“创造”本身的纯粹快乐。

指尖上的陶土,心里的回响

Δ 陶艺的迷人在于釉色经高温烧制后千变万化。

临走前,回头望着阳光下晾晒的作品,我突然明白:

不是每一个器物,都要完美才有意义;

不是每一把火,都要燃得旺才值得铭记。

有时候,一块泥、一双手、一炉火,已足以唤醒我们对“慢”与“真”的信仰。

这,就是陶艺的魅力。◇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