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俗童子训》(二):教育宜早

教育宜早

教育宜早

圣人曾告诫人们:年轻时碌碌无为,到老一事无成,即使活得很长寿,也只能落下个苟且偷生的结局。想来我这一生,尽管很难逃脱苟且偷生的罪过,不过既然已经活到了80岁,这样的年纪,已经不可能再犯下更重的罪过,也就恳请大家能原谅我说些助益不大的话。(译者注:此段为作者的自谦语,意思是说,自己活了80岁,一生碌碌无为,实在是罪过,愧对圣人的教导,没能活出个有意义的人生,其实是儒者表示谦虚的说法,告诉世人自己懂得不多,但是活了80岁,就算有苟且偷生之嫌,还是想写出人生的教训、经验,留给后辈和孩童。)

       

随着年龄的增长,世间见闻与学识的累积,使我在人生的不断思索中得出这样的认识:一般说来,但凡是人,无论善恶,只要从诸事未懂的童蒙时期,就开始学习,接受教导,那么,一开始所学的就会成为先入为主的东西,这个东西就会变成主导一生的品性,之后,即使看到听到善恶两方面的事物,都很难再影响和改变他。所以,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尽早让他接触仁善之人,教导他做人的正道。

墨子(译者注:春秋战国时代宋国人,也有认为是鲁国人。墨家创世人)曾经悲叹白色的丝线被染成其他颜色,有如先天纯洁的人性被后天薰染。说的真是太对了。为此,我期望乡里的孩子们,能够早些得到教育。于是就把我早年所学,以笨拙的文章形式(指不用正统的汉语古文来写,而是用平民才用的假名)写出来。文章水准有限,错误难免,虽说自惭形秽,但是考虑到要想攀登到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的道理,所以我针对尚未启蒙的幼童,觉得这样做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一开始就读汉语,对他们实在是太高太难了。

如果不受教育 

 人生来禀赋天地之德,仁义礼智信这五大品性是与生俱来的。 (译者注:解说《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说仁义,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如果能够一直顺应这五大品性做人,就能很好地坚守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大人伦之道来处世。这正是人被尊为万物之灵的原因所在。所谓灵,应该就是优越于万物,有贤明智慧的生命。

然而,仅仅吃饱穿暖,住得安乐,不接受人伦道德的教育,就不知何为人道(做人的道理),从而与禽兽相近,如何区分人兽之别,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证据何在?古代的圣人正是担心人偏离人天生善良本性,所以立师建校,使得天下的人们,能够从小接受教导,懂得做人的道理,避免走向禽兽之道。

作为人,即使再小的行为,若无老师的指引和教导,是很难自行判断是非善恶的。如果论及做人的大道理,更高境界的贤明之道,就算是过去古代的聪慧之人,他们若无人教导,想要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也要以圣人为师,方能习得。因此,今天的一般人,如果没人指点、传授,如何能独自习得呢?

圣人,是人间学问最高之人,乃万世师表,没有圣人的教导,是无法知晓做人的道理的。因此,只要生为人,必须学习圣人之道,这样的学习,尤其要在孩子尚未被世间恶习所沾染,未被迁移善良本性之前就要预先开始。(译者注:《三字经》有言:苟不教,性乃遣。)否则,等到被恶习沾染,变成孩子的习惯后,再来纠正教导,就很难改恶从善了。所以,古人在孩子能自己吃饭,能说话表达意愿时,就早早开始道德的启蒙教育。

译者解读

这是《和俗童子训》序言之后,第一卷的“总论上”的头两节内容,反复劝导人们教育孩子要早早开始,这里通篇的教育,讲的是圣人给人留下的做人的道德教育,绝非现代意义的技术和知识见闻等的教育。说的是做人的正道的启蒙,要趁孩子未被恶习影响,未接触到这些不良作风之前,就要开启和守住他们天生善良的本性,有个指导人生的准则。否则,将来很难纠正,一生就会因此碌碌无为,甚至被毁掉。

看看今天整个世界以技术知识为重,以道德教育为末的本末倒置的教育留下的各种问题,或者精神层面的消极厌世,自闭抑郁,或校园欺凌不知如何应对,等等因人与人相处不顺带来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有多么普遍和令人头痛,就能深切感受到这位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劝人早早开启圣人的启蒙教育,多么具有先见之明。

现代的教育,不仅幼儿和小学教育本末倒置,就连高中、大学的教育,也是如此,人们渐渐地被教育成拥有高级技术,而道德低下的小人,(司马光曾经把人分为四等,最高是德才兼备的圣人,德高才低为二等贤人,无德无才为三等愚者,最低一等是有才无德的人,叫做小人。因为小人虽有才,但是如果为害世间,其能力大大超过愚者,更不可取)所以近年来很多日本企业都不喜欢所谓的英才,太过聪明的高级技术知识分子,太过傲慢,待人不善,不肯听从安排,难以敬业,反倒就业难。人们更喜欢本分忠厚的人。日本东洋哲学研究者们,意识到可怕的未来发展,呼吁回归传统教育,警告世人,再这样下去,学校几乎沦为批量生产古人说的小人的工具。君子就会消失。

今天的人,之所以活得迷茫,无聊空虚,只知道追逐名利和物质享受,感受不到温暖和踏实,实为不知生而为人的价值和道理所致,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便会迷失方向,一生等同苟且偷生,毫无意义,甚至沦为禽兽之徒。

该书作者以三字经的思想为宗旨,展开详尽通俗易懂的论述,加入先入为主的告诫和提醒,告诉人们只有师从圣人的教诲,才能懂得做人的正道。几乎等于解读三字经主旨的日本版。

成语典故:墨子泣

比喻人的品德变好还是变坏,环境的影响很大。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据说,墨子曾见人染丝,十分悲伤,为之哭泣。叹道:用青色染丝就变成青色,用黄色染丝就变成黄色。染料变了,丝色也随之而变;放入五种染料,丝就呈现五种颜色。 所以对于染丝不可不慎重啊!”

墨子其实是以此比喻不仅染丝如此,做人处世也如同染丝一样。人性如丝,接触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人交友,如同染色,必择所染,亲近良师益友方可。

责任编辑:卢勇

作者:贝原益轩   编译:刘如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