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点开你发来的E-mail,心情总是轻松不起来。是现代社会太污浊?还是我们总陷在一种模糊又固定的思维?如果,摆开现代人看世事的思维,E-mail上大家热烈传送的内容将不再是对生活苦中作乐式的调侃和挖苦,或对“爱”与“情”的追逐与失落的循环。
我在想,为什么那些“真实人生的写照”令自己无法放松?譬如:“男人掏钱是情人关系;女人掏钱是夫妻关系;男女抢着掏钱是朋友关系。”或“每个女人都有两个版本:精装本和平装本。精装本是给别人看的,平装本是给家人和丈夫看的。婚姻中的丈夫只看到妻子的平装本和别的女人的精装本。这就是婚外恋的动机。”
当,看到你特别标注的“这句还真对呢!”我的心更轻松不起来了。因为,当下我们都陷在那个“道理”之中,认同了它。为什么现代人必须接受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夫妻之间有‘恩’的关系”,或我跟他或许还有“未解之因缘关系必须面对处理”等等不同的思维。
还有,那些传播似是而非的价值观的mail内容也令我着急,似乎大家在点阅这些文章并认同的同时,某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也被吸收,而强化了社会的价值认同。譬如:“我们要知命、造命、受命、惜命、救命,以积极的态度把握生命。所以,我们不能认命。”这样积极的人生观,似乎激励人心,但从另一面解析,恐怕也是烦恼的源头,“不认命”的人越积极“造命”越陷入“愁城”而不能自拔。如果相信命受“业力”与“因缘”的安排,愿意吃苦与承受不公的对待来还业、消业,而不用心于得失,放下积极改变或掌握命运的企图心,顺其因缘的安排,不需绕弯路自然能达到所谓“乐天知命”的境地!
目前,台湾的宗教虽然百家争鸣,自由而开放,但信徒对教理的认识却常是模糊与混淆。他们可能认为,只要是对人们有益的教理,一概可以吸收,却忽略了其中真正的含意。譬如,原始佛教要求修炼者应该放下一切感情,包括父母之情。而现在的佛教却已带进儒家的思想,认为那些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孔孟学说对信徒的生活有正面作用。
但是,真正“佛法”阐述的“修炼之理”是放下一切执著,包括对亲情的不舍,才可修得正果。或许众信徒对“修得正果”没有心理准备,多数人只想解脱烦恼,并不想真正地修炼,因此偷换了教意,取各家之所长只想让自己“好过”。因此,儒家的、道家的道理都跑到佛家了。
“我很善良,为什么还有种种痛苦、烦恼?”这则mail中说:“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
“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这说明了人有各种贪、嗔、痴的欲念,当作者发现自己的烦恼缘自个人的心念时,他仅仅只是发现存在的那些不好的恶念、执著。但是他的烦恼并不会因为发现而止息。
所以即使“积极、不认命”的观念在常人中具有励志效果,但同时,其背后的因果因素却被模糊了,而“因果报应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真理,是千真万确的,不会有丝毫差错的!”mail中那位德行极其高尚的师父这么说。
因此,要能看透“常人”的苦恼之源,必须跳出“常人之理”并且认清真正的“佛法”,否则,我们也只能继续捡拾片段的、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念,安慰片刻的苦恼与失落,并继续轮回下去。
──转载自看杂志
作者:周平沙
责任编辑:方远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