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位中国父亲在美国纽约街头雨中带孩子的“撑伞照”,感动无数网友,并在网路疯传。照片中的主人公日前接受了媒体采访,让人们更近距离的了解这位父亲以及他对孩子的教育和父子平日的交流。
“凌晨看到这张照片,在洗手间泪流不止”,“我一个人在纽约,正在床上大哭”,“照片深深打动我”,“马上打了电话给爸爸妈妈”,“现在觉得好难受”……这是网友对这张照片的评论。
这张于2015年9月10日拍摄的照片中的主人公名叫刘侨,他也因此被网民称为“Umbrella Dad”(“雨伞爸爸”)。
刘侨是天津人,目前在位于曼哈顿的JP摩根大通任职。他毕业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系,之后进入中共商务部,并被公派至南非做了3年商务外交官。2008年,因为在IBM工作的妻子想去英国读书,所以刘侨也随至英国并进入摩根大通,去年刚被公派至纽约。
照片被拍摄时,这位80后爸爸正把4岁的儿子从位于法拉盛的幼儿园接回家。据世界新闻网报导,当天,下班时突然降雨,刘侨就带着办公室里的一把备用雨伞去接儿子。一出幼儿园门,雨突然下大,“但是因为我家就在附近,所以没避雨。”
刘侨表示,把伞全部给儿子遮、自己淋雨是非常自然的本能,没想到被网友如此称赞。至于有些网友质疑他为何不抱着儿子,刘侨表示这就是自己的教子哲学。“我希望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不会抱着他,书包也让他自己背。”但孩子毕竟年幼,抵抗力差,还是要撑伞以免着凉。
偏重西式教育
澎湃新闻报导,刘侨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更偏重西式,其中保留了中式教育中重视培养,重视基础和习惯养成的部分。力求改进的主要是创新性,发散性思维的部分。
刘侨认为在传统的中国式父母之爱中,对孩子的干涉过多,禁锢了孩子的想法和创新。中国父母一切给孩子包办,对孩子有问必答有求必应,造成孩子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维,没有脑洞大开的创新意识;另外,中国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本来中国相对西方就过于强调层级,辈份,礼数,这样一来就更造成了孩子唯唯诺诺,不再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从3岁半开始,他被父母要求学习了6年钢琴,虽然学有所成,由于缺乏天赋和兴趣,并不快乐。
针对西方父母的教育理念,刘侨认为,西方家长相对中国家长,更为鼓励孩子独立和好奇心,接触自然和了解新世界。西方家长也很鼓励各种探索自然的郊游,远足项目,这些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有好处,极大地培养了他们除了应试之外的生存生活技能,和对世界以及逻辑思维的综合认知。但西方家长由于缺乏细心可能会对孩子带来伤害。
刘侨会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吸收西方好的东西促进孩子成长,也能尽可能避免成长过程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比如,孩子看到了一只蜘蛛,他会问“这是什么” “为什么它有这么多腿” “为什么它呆在一个网上” “为什么网上还有另一个不动的小虫子”等等。
刘侨说:我们不会回答他所有的问题,而是试图以一种引导,提问的方式迫使他自己思考,了解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的真正回答会止于告诉他“它叫蜘蛛,会吐黏黏的丝”。
另外,现在网路这么发达,他也会引导孩子在网上查找相关的图片和卡通,带孩子去博物馆时也会有意识地找到相关的标本和实物帮他回忆和场景再现。
父子平日聊什么
刘侨谈到与孩子的沟通,通常刚从幼儿园接到孩子时,他会先问孩子在幼儿园开不开心,发生了什么事,做了哪些事。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则是由小事引发人生的道理,习惯的培养。比如,孩子摸到他的裤子口袋里有东西,会问“爸爸这是钱包吗?”
刘侨会告诉他是,同时告诉他爸爸永远把钱包放在裤子屁股口袋,把手机放在裤子前面右边口袋,把钥匙放在左边口袋,这样从来都不会忘带重要东西,也从来都不会找不到它们。这样孩子就会永远记住这一点并养成同样的习惯。
刘侨认为,孩子就像一棵小树,应该是让他先充分生长,然后根据他的形状和特点砍掉不必要的枝桠,修剪影响他整体生长的部分;而不是先给这棵小树设立一个铁栅栏,让他只能长成被期望的模样。
他表示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经历影响到儿子的选择:“无论是满汉全席还是麻辣烫,只要做出了独特的味道,就是成功。”现阶段他会让孩子充分接触各种新鲜事物,然后根据他自己的兴趣,选择和擅长做后续的发展。
世界新闻网报导,目前刘侨与妻子鼓励儿子学习钢琴、打鼓、跆拳道,但并不逼迫,而是让他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刘侨希望在儿子10岁前可以当他为榜样,10岁后则成为朋友。“会尽全力为儿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自由闯荡。”
──转自“新唐人电视台”
责任编辑:黎薇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