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钱?一场无声的银行卡盗刷

如今世风日下,不仅盗窃案、诈骗案频发,银行卡盗刷行为也日渐疯狂。不知不觉间我们银行卡 的钱就可能不翼而飞了。(Shutterstock)

文 | 昀开
图 | Pixabay

       

说来有些讽刺——我们总以为把钱放进银行,就放进了安全;好像只要卡不离身、密码不告诉别人,一切就安然无恙。直到亲身经历了这次“无声的盗窃”,而且是贵宾账户关联的借记卡,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连续盗刷了三个月之久。这起事件让我彻底意识到:钱放在银行,并不等于万无一失。

三个月多笔莫名盗刷,我却浑然不知

事情发生在5月30日中午。我正在用餐,突然收到三条短信,提醒我回电核实账户支出:贵宾账户关联的借记卡在“AMZN Digital”发生三笔99.99欧元的扣款。

第一反应是“又是诈骗短信”。但奇怪的是,这三条信息确实来自UOB银行官方平台。我立刻打开银行App查看交易记录。结果令人震惊:我的账户在过去三个多月里,陆续出现了十多笔不明支出,总金额近千元,扣款来源为“AMZNPrime amaz.de/info LU”。

可是我并未订购这些项目,也从未绑定这张银行卡用于网络支付。更蹊跷的是,这些交易金额从9.19到166.43欧元不等,全都未经授权,这期间我并没有收到银行的交易提醒。我立刻检查自己的Amazon账户,确认没有任何相关订单。Prime会员三年前就已取消,更不可能还在扣款。

银行处理有限,切记定期查看账单

我第一时间致电UOB银行客户服务并去了柜台。客服表示可以取消当前卡片、更换新卡,而我的帐户情况要致电银行的专属“反欺诈部门”调查处理。

他们的处理还算及时:记录案例,提交调查报告,一周后钱陆续退回来。但让人无奈的是,由于我早期帐单选择纸质寄送,App无法显示全年记录;如需查询全年度账单,需支付10新元/月,总额高达120新元。即使查出问题,银行通常也只对100天内的盗刷行为进行追溯并赔偿。也就是说我因为疏于对银行里的钱进行主动管理,没有定期仔细查看帐单导致的潜在损失是个未知数。

信息泄露防不胜防,盗刷手段日益隐蔽

令人不解的是,我从没有将卡信息、验证码告诉他人,也未点击陌生链接或绑定可疑App。这张卡更从未用于任何在线购物,却成了盗刷者的目标。它的信息是如泄露的呢?

银行反欺诈专员解释:现今盗刷技术高度专业,可能通过复制磁条、监听验证码、网络攻击等方式,在人毫不察觉中窃取信息。

此次盗刷行为极其“专业”:仿冒Amazon名称,扣款金额刻意低于短信提醒阈值,绕过了银行警报系统;而所谓“AMZN Digital”,显然是伪装平台。这种持续性小额盗刷,让我在毫无察觉中被“看不见的手”一次次从帐户掏走钱。

那一刻我意识到作为银行的贵宾帐户并不能享受特别的安全防护,谨慎起见,还是不能把钱放在一个帐户中。

我上网搜索盗刷,发现如今诈骗手段越来越复杂,即使卡片长期放在钱包里,也可能被高频设备偷偷复制。不禁感叹,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却同时滋养了罪恶。我们这个时代看起来在进步,可是却总感觉迷失了,犯罪的终究是人,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价值观的变异,越来越多的人没有道德的约束了。

诈骗盗刷频发,我们能做什么?

这起事件虽小,却让我看到了我们时代的顽疾。我想如果人类道德提升,人人都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好人,关爱他人,社会也就不需要法律约束了,自度度人,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就会变好了。

✅ 1. 调低交易提醒额度
建议将银行默认提醒调低至1或10元,避免小额盗刷被忽视。
✅ 2. 关闭网络支付功能
对于不用来网购的储蓄卡,建议前往银行关闭其在线支付权限。
✅ 3. 定期手动查账
尤其注意小额交易,多数盗刷会先“试探额度”,逐步升级。
✅ 4. 分散资金管理
将日常用卡、储蓄卡分开使用,避免单卡承载全部资金。
✅ 5. 控制App权限
安装应用时拒绝过度权限,如读取剪贴板、访问通讯录等,防范信息泄露。
✅ 6. 不复制粘贴密码
尽量手动输入,不通过社交软件或剪贴板分享密码验证码。
✅ 7. 不点不明链接
即便看似“官方”,也应主动前往官网验证信息。
✅ 8. 尽可能不使用公共WiFi,扫码需谨慎
公共WiFi或随意扫码可能导致设备感染木马,信息被窃取。
✅ 9. 发送敏感信息需打码
订单截图、转账记录等若公开发布,请务必打码处理,避免关键信息泄露。
✅ 10. 支付页面不要勾选“记住卡号”
避免浏览器或平台记录敏感信息,降低泄露风险。

信息时代,别让便利吞噬警觉

你的卡是否也在钱包里“安静地失血”呢?生存在这个技术进步却道德日渐沦落的时代,安全已非理所当然。我们与风险之间的距离,往往只隔着一次忽略。守好自己的帐户,从细节做起,或许是我们在信息时代能做的最实在的防线。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