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涛
孩子怎么管?如何教?(上)
在传统家庭中,很多父亲都意识到树立规矩的权威,会用平日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我前文提过我的父亲平时不茍言笑,一旦建立起规矩,孩子的心里就肃然起敬。正如孔子所描述的:“夫人言不发,言必有中。”后来朱熹进一步解释:“言不妄发,发必当理,惟有德者能之。”
建立父母权威,理性与原则才是关键
传统家庭中很多父亲都是如此,用自己的少言、慎言和孩子保持距离,以建立权威。需要厘清的是:不是少言寡语就能树立权威,真正的权威要依理行事。如同孔子所说“言必有中”,如果家里有这样的父亲,个性再顽劣的孩子都会收敛行为。
正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到父亲贾政面前也是战战兢兢、规规矩矩。这样的传统严父自然会让孩子产生敬畏之心。要做到这一点,为人父者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还要隐忍对孩子表达爱。
正如“狼爸”萧百佑坦言:“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面对心爱的孩子们,我唯有狠下心,做一个彻头彻尾的‘严父’”。
反观现代家庭的传统严父愈来愈少,这也是为什么狼爸的故事会引起广大回响。我读了狼爸的《所以,北大兄妹》,除了对一些特定做法(例如,不让儿子发展生物兴趣)有所保留,对其基本做法还是赞赏有加,尤其是他透过树立权威和诵读经典让孩子从小心存敬畏。这是以后一切学习和处世的基础。
反观现今社会,有权威的严父却愈来愈少,父亲们一一转型为慈父。当然,这不代表慈父一定不能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而是现在很多父亲对孩子的爱已经超出限度,以至于没有建立规矩的权威。
我要再次强调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的告诫:“父子之严,不可以狎……狎则怠慢生焉。”我也见过不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父亲,一样可以保持理性与原则,对规矩心存敬畏。不是只有传统严父才可以做好规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样可以让孩子敬畏规矩。关键不在教育形式,而在于父母自己的内心是否抱持敬畏之心。
建立管教规矩,要坚守界限,不能随便!
除了平时的言行举止不能轻慢,为人父母管教孩子时的心态和准备更不能随便。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引起父母注意时,往往有一定的“历史”了。通常这不是简单地建立规矩就可以改变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发生一两次,你不会太过重视。但是这成为孩子的习惯时,你就开始注意了。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不要匆匆上阵和孩子正面交锋。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不要开始建立规矩。宁可先让孩子得逞,如果你匆匆开始,却草草结束,非但不能教孩子守规矩,反而会影响你日后建立规矩的权威。因为你的不认真,会让孩子失去对规矩该有的敬畏。
建立孩子的规矩之前,父母必须做很多准备。首先要分析为什么孩子有这种行为习惯,应该怎么解决。例如,孩子不乖乖吃饭,多半是没有养成好习惯,零食随手可得,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挨饿。很多父母还没有施行就开始担心:孩子不吃,饿坏了怎么办?你还没有开始建立规矩,就先犹豫了。事实上,如果你真的这么做,孩子还没有饿坏之前,早就乖乖吃了,因为饿了吃饭是正常的反应和行为。当然在具体施行上,还要做很多细节准备。
首先,如果参与管教孩子的不只一人,你要得到其他人的支持,特别是家中有老年人,要好好说明。有时候说服老人家支持你饿孩子一顿并不容易。其次,要收起所有的零食,至少要收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最好处理掉,因为孩子找东西的能力很强)。有了环境的支持,接着要考虑建立规矩的一些细节。例如,如何把你的规矩和要求跟孩子说清楚,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你可以对孩子说:“你可以选择吃饭,如果你这顿不吃,要等到我们吃晚饭的时候才能吃。”如果孩子拒绝吃饭,不需要训斥,平静地接受。但是要说到做到。
如果,过程中孩子喊饿,要吃东西,父母可以嘴软但不要心软。你可以说:“宝宝肚子饿了,妈妈知道,因为宝宝没有吃中饭。但是,这是规定,妈妈也没有办法,我们看看还有几个小时就可以吃饭了。”这样讲,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你很得意地去奚落孩子:“谁叫你不吃午饭,你很厉害啊!下次要听话。”这样说会激发孩子和你的对立,并且不讲道理。
如果看到孩子有求于你,你一面训斥,一面又给孩子食物,这样的父母缺乏爱和规矩。
另外,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时,要理性地给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孩子的行为反复,是在考验你设立规矩的界限是否坚定。父母第一次认真地立下规矩,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另外,管教孩子时,父母要和孩子保持很近的距离。很多年轻父母常常距离很远就大声地喊叫,这样管教孩子过于随便,也容易情绪化。很多父母建立规矩的失败就是因为随便。既没有平时的敬畏气氛,也没有铺陈,说管就管、喊打就打。父母自己喜怒无常,很难让孩子产生敬畏,因而在心理上产生抗拒,可想而知,这样建立规矩的结果有限。
─ ─摘自:《规矩和爱,成就孩子的未来》野人文化提供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