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度溺爱造成的第二类:与老师或父母争权的儿童

倔強兒童

父母过度溺爱造成的第二类:
〈我好,你不好〉的儿童:与老师或父母争权的儿童

案例一

       

国小 六年级

主述问题:

1、 情绪容易激动,缺乏控制的能力。
2、 被别人欺负时,一定要骂回去或打回去才能发泄心中的怒气。如果打输了,会再度扳回;若无法扳回,会怒气冲冲。
3、 对家人或师长会使用僵持的策略来赢取胜利。
4、 个案自述:他不怕打、骂,只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大人都会让步,从不失手。

诊断分析:

1、 第 一至四项的行为都是“我好,你不好”的典型行为。
2、 父母坦承过分溺爱孩子。
3、 开学两周内都不写功课,经和老师交换条件后才改善(我赢你了)。
4、 和同学吵架拿椅子扎同学,经老师开导又打同学(我好,你不好)。
5、 老师要抄联络簿他不抄,叫他到后面面壁思过,不从,强转动身子,便以头撞老师、咬老师手臂。(属我好,你不好的儿童)

处理对策:

1、 和该生定订行为契约,让该生知道哪些行为被允许,哪些行为不被允许。老师、父母和儿童都要严格遵行契约的责任。
2、老师和父母一定要表现“令出必行”的意志。

* * *

案例二:个性倔强的孩子

老师主述:

1、班上有个个案,个性非常倔强。在家庭访问时,母亲提及:他的孩子想要吃什么,就得买什么。有一次他准备好午餐,孩子回来一看,桌上的菜没有他喜欢的,马上说:“我要吃汉堡。”我告诉他:“午餐已经准备好了,妈妈也很辛苦,中午就先吃桌上东西,晚上再买汉堡。”孩子回答:“不行!我要吃汉堡就得吃汉堡,没有汉堡我就不吃!”说着,就上楼去,怎么叫都不下来。

2、有一次我看到一年级的导师叫他清洗洗手台,这是他抽到的清洁工作,但是不论老师如何逼他,他就是不干。

问怎么处理这样的小孩?

诊断分析

我问这位老师:“他敢不听你的话吗?”老师回答:“他才不敢呢!”

可以看得出来,这位学生吃软不吃硬。

这种孩子通常是先由早期家庭生活养成,一般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让了步。孩子透过亲子互动的经验,学到“只要我坚持,妈妈一定会满足我的要求;妈妈如果不答应,我就做更大的抗争,最终妈妈还是会屈服。”

上学后又将这个生活习惯带到学校,如果学校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在抗争后屈服,日后他就会依照这个方式过生活。

处理策略

处理这种孩子的行为,两个方法很好用。一个是自然结果:孩子拒绝吃妈妈准备的午餐。自然结果就是肚子饿。妈妈可以将东西收拾好,用链子将冰箱锁好,不让孩子吃任何东西,让他体会不吃东西所产生自然结果的痛苦。

另一个方法叫做合理结果:中午吃妈妈准备的东西,晚上就去买汉堡。如果不吃,合理结果是晚上汉堡也没有了。

有位妈妈要孩子洗澡后将换下的衣服放在洗衣篮,妈妈告诉孩子说:“记住:妈妈只洗放在洗衣篮的衣服,不在洗衣篮的衣服,你得自己洗。”这也是合理结果。

(待续)@*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十五)

作者: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责任编辑:黎薇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