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造成的行为偏差儿童 – 无聊的儿童

无聊的儿童

学校环境造成的行为偏差儿童

一、无聊的儿童:

       

不管台湾或大陆教育制度都是采班级教学,班级教学是同一年级所有学生采用同一教材,接受同一教学方式的教学。这种同一教材、同一教学方式会使一些上课听不懂,因而上课觉得无聊;或者觉得老师上课太简单不用听讲,一样觉得无聊。这个情况就像同一年级的学生,穿同一尺寸的衣服,有些人穿不下去;有些人会觉得太大,穿起来好像挂衣架。

台湾情况可能稍好一点,是因为台湾实施特殊班教导特殊儿童数十年,且相当普遍。采用特殊班教导在普通班无法受益的儿童,可以减少无聊儿童的数目。

目前台湾实施融合教育,逐渐废除特殊班,将特殊儿童回归普通班,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但是事实不然,因为每一位普通班教师都要接受特殊教育训练,学习在班级上课中,采用不同教材、不同教学方式,以适合不同需求的儿童。这样会减少班级教学下无聊的儿童,底下所叙述的案例是台湾早期的状况。

主要候选人:

1.包括低成就的儿童、智能不足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及资赋优异的儿童。这些儿童不是上课听不懂,就是听得太懂,因而感到无聊。
2.不管儿童残障与否,当儿童无事可做、闲极无聊时,便会找东西自我刺激。

主要的行为问题︰

1.主要的行为特征:打发时间、逃避无聊是主要行为目的,
2.表象行为是:〈脱序的行为〉
(Ⅰ)、在书桌或书本上乱画(涂鸦)、玩弄铅笔、吃东西、自己玩自己的东西。
(Ⅱ)在座位上扭动身体、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喋喋不休、制造噪音、念念有词、打瞌睡。
(Ⅲ)踢、打小朋友、抢别人东西、在教室走来走去、说话、传纸条、玩游戏。
(Ⅳ)常常跑出教室,想到什么就去做。出去洗手、喝茶、尿遁,脱鞋袜到处跑。
(Ⅴ)、有些残障儿童如自闭儿、智障儿或肢障儿,由于智能的或肢体的限制,其自我刺激的行为被限制在某种重复的动作或声音,例如晃头、摇动身体、扭转手指、喊叫、出怪声、作气喘状、磨牙、撕纸条、唱歌等。
残障儿童此种自我刺激行为其目的有二:其一是让无聊的生活更有趣;另一个目的则是属于感官刺激〈自闭症儿童由于感觉变异,使他追求感官刺激〉。

处理对策:

1.对于因智能不足、低成就或学习障碍等因素造成听不懂老师的教学,而产生的自我刺激的行为,可因改变课程〈功能性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生活有意义的教材〉以符合其程度。改变学习内容,改变评量方式,以增加成就感、培养自信;或直接补足其课业的困难〈运用资源教室的补救教学〉,而降低自我刺激的行为。

2.资赋优异儿童因教学内容太简单引不起兴趣,而产生的自我刺激的行为,可因改变课程或教学内容以符合其程度,或多问一些“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或指导做研究,而降低自我刺激的行为。

3.对于单纯因无事可做,而用一些动作来自我刺激者,可用录音机播放儿歌或音乐,或给予适当的玩具,或教导适当的活动来充实生活,便可降低自我刺激的行为。

(待续)@*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二十)

作者: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责任编辑:黎薇

推荐文章 :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十一)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十)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九)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八)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七)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六)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五)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四)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三)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二)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一)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