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昀开
■ 图 | ICA,Pixabay
PR申请是玄学?很多人都这么说。确实,每年的通过率总有些说不清的浮动:有时候批得飞快,有时候久等无声;有人一次通过,有人多年无果。难免让人觉得,这一切是不是终究看“运气”。
但亲身走过申请这条路后我慢慢明白——我们真正能掌握的,不是通过率的变化,而是准备的过程。把材料准备得清楚完整,把自己如实呈现出来,是我们唯一可以努力的部分。至于结果,就交给时间与缘分吧。
我们一家如何来到新加坡
初次来新加坡旅游,就被这里良好的治安和对孩子友善的社会氛围所打动。我们很快萌生了一个念头:希望孩子在这样安全、包容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开始积极寻找在新加坡工作的机会。幸运的是,先生的朋友介绍了一家本地公司,他顺利通过面试拿到了offer。公司也为我和孩子申请了家属签证(DP)。就这样,我们开启了新加坡的新生活。
PR完全可以自己申请
一开始我们以为申请PR这样专业的事情必须依赖中介。后来发现,身边好几位朋友都是自己申请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愿意花时间去准备和研究。也曾有朋友花几千元中介费,结果中介不专业,收钱后效率低而且材料写得潦草,申请很快就被拒了。她说,还不如自己来。于是我开始上ICA官网查资料,跟有经验的朋友取经。事实证明,只要认真、细致,自己申请完全可行。
朋友推荐我在Lazada买了一台带扫描功能的Epson打印机,三百多元,直接送货上门,对申请材料的扫描、整理很便利,是一笔非常值得的投入。
我们是在先生持有EP一年半时递交申请的,大约半年后顺利获批。而我有位朋友更快,从递交到批准,只用了四个月时间。
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是ICA官网
无论看了多少篇攻略,听了多少建议,都不如直接了解移民局官网信息来得准、来得安心。我的第一步是下载并打印了材料准备清单与在线申请指南,逐条对照、反复阅读。ICA咨询热线提供华语服务,对于英文不熟练的申请者非常友好。
材料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彩色证件照:选好看的
商场照相馆大多了解ICA对照片的要求。我们试过几家才找到拍得自然又好看的地方,毕竟这张照片未来要印在IC卡上,挑一张顺眼的很重要。
NRIC 与护照:建议扫描
这些基本文件一定要认真准备,使用扫描仪处理,别图省事拿手机随便拍请。建议所有资料扫描成 PDF 格式,一份资料一个 PDF,并按ICA要求命名,整齐又专业。
出生证明公证:新加坡也能办理
我们是在回国的时候跑各个部门去办理的,过程繁琐又耗时。后来发现,新加坡本地就有正规翻译公司和公证机构可以办理,合法高效。
教育与专业资格证明:越充分越好,需翻译公证
所有高等教育阶段学历都要翻译并公证,包括毕业证、学位证。如果有技能证书、职业资格、专业会员证书等,也记得一起提交。资料越充分,越能体现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大学成绩单和国内的身份证并非强制要求。
在职证明与薪资记录:注意时间,按规定提供
主申请人需要提供最近3个月内的人力资源部门开具的在职证明,以及近6个月工资单,作为工作稳定性与经济能力的佐证。
家庭材料准备:准确和真实
结婚证、配偶学历与技能证明、孩子出生证明等,全部需要翻译公证。在线申请时要填写父母、兄弟姐妹的基本情况与收入状况,务必准确、真实,不可随意填写。
职业成就介绍:展现个人实力这是核心材料,约3,000字的介绍,一定要用心准备,需要清楚地展示出“我能为新加坡带来什么”。重点侧重展示专业技能、行业影响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初稿写好后,可借助ChatGPT等工具润色语言表达。记住:内容必须真实,材料必须规范且有说服力。
如何加分?这些细节很重要
♦ 积极融入社会的证明:
多参加教会、义工活动、社区中心课程等社会活动,有记录的参与能体现自己对本地生活的投入与热情。
♦ 拥有本地医疗保险或保障:
合理的家庭经济规划和健康管理,能表明自己和家人不会成为公共负担。
♦ 推荐信:
如果有新加坡本地人士、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公民帮忙写推荐信,也会加分。
上传与递交时的小提醒
- 按ICA清单整理好文件夹,确保顺序与命名清晰。
- 所有公证材料需分类整合成PDF,一份文件勿拆页上传。
- 上传时如果页面卡住,记得检查必填信息、文件格式、标点符号与不必要的空格。
- 所有原件用文件袋分类妥善保存,因为获批后需要带原件核对。

结语:尽人事,知天命
申请PR的过程,也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它考验的是我们在新加坡生活的真实状态,和对“留下来”的决心。别被“最佳申请时机”或“速成技巧”迷惑。真正有效的,是你是否用心准备了材料、是否理解这座城市的价值观,是否让移民官看到:你不仅想留下来,还已经开始融入。
面对无数的文档,一步步整理、一页页扫描,有时确实会让人疲惫。但真正拿到批准信的那天,你会知道:那些琐碎的小事,其实是在帮自己安“家”。拿到PR,不只是身份上的改变,更是生活真正安顿下来的开始。意味着可以安心买房,孩子也能继续在稳定的教育体系中成长。从那一刻起,新加坡,不再只是过客之地,而是真正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