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当代心理学家和医生的看法一样,中国古人认为良好的姿态是保持旺盛活力和心理健康的关键。从中医和传统哲学的角度来看,姿态和步态不仅对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人的内在品格从举止风度上也可见一斑。故而中国有着这样的古谚:“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在教育问题上,中国古人遵循着严格规范:小孩子不仅在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层面受教,也必须学会自律和言谈举止的得体。
几千年来的经典除了以伦理、道德和礼仪导正天下,也教授行住坐卧的正确姿态。个人的修身养性可说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修炼有素,在精神上臻达完善,物质层面的成就便能水到渠成。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这四句古谚中。
站如松
无论是在传统儒学,还是道家修炼文化中,站如松不仅意味着站直,也有着很深的道德意涵。站桩的要求,就是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这不仅有益脏腑健康,使腹部收束有形,也是坚守正直信念的体现。
领导全中国在二战东亚战场取得胜利的蒋介石,即以身姿挺拔、律己勤奋闻名于世,这些习惯都支持着他在黑暗年代整合全中国团结抗日。
中医认为,驼背会使胃肠和脊柱过度受压迫,这种由姿态引起的疾病,被古人归纳为过逸(怠惰懒散)导致周身气血不通的表现。
2015年英美一项联合研究也发现,婴幼儿的姿态会影响到学习能力,正直的脊柱可以提高他们对新鲜体验的举一反三能力及记忆力。
要练就良好站姿,除了传统修炼中的桩法外,很多常规练习和简单有效的生活习惯也有帮助。
每天花5分钟时间直立,长期来看大大有益脊椎健康。比如当你接听电话时,将肩背部靠在墙上,可以练习挺拔的站姿。
坐如钟
良好的坐姿不但体现威仪和素养,也关乎身体重心。窝在沙发里不但没有坐相,也让身体完全失去平衡和重心。
儒家崇尚礼仪,周礼大量的礼仪规则中就包括著坐姿。
在古代中国,汉代以前,无论是席地而坐,还是坐于床榻之上,跪坐(又名平坐、安坐、正坐)都是常态。从养生保健角度看,这种坐姿有助于刺激膝盖周边肌腱、预防关节炎。此外,跪姿也容易保持脊背挺直、气脉畅通,胃、脾、肺和肝脏等可以正常运作,自然百病不侵。
对现代人来说,丢弃靠背椅固然不现实,但要保持良好坐姿也不难,像古人那样只坐椅面的前三分之一,就要提醒自己保持平衡和背部直立。
坐如钟,这一比喻中还有身心层面的深刻内涵。传统修炼多采用盘坐(跏趺坐)。和跪坐以及后来兴起的垂足坐一样,盘坐需要身体保持正直,同时,也需要内心清净,有定力。坐如钟,形容虽然坐得很安稳,却好似感觉不到身体存在一样空灵。
行如风
在修炼文化中,行如风,喻指能正道直行、排除各种外界扰攘,当气脉畅通无阻,便容易体会到走路生风的轻快矫健。
卧如弓
中国古人的睡姿也有讲究。孔子说不尸卧(注:仰卧)。药王孙思邈从养生角度也主张:“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注:俯卧)。”
良好的休息姿态是侧卧如弓,关节自然弯曲,全身放松。侧卧有助于保持白天练就的直立姿态,中医也认为最有益气血畅通,而仰卧或俯卧都会有所阻滞。朝右侧卧还有利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并且避免对心脏的压迫。
中国古代的床通常低矮、坚硬。今天在中国北方,还保留着以砖砌床、冬天睡热炕的习惯,虽然很硬,却温暖舒适。
责任编辑:苏明真
文/Leo Timm 陈洁云 编译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