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拾被遗忘的日常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跟着家人去赶集、逛早市,那是童年记忆中最热闹、最有生活味道的时光。移居新加坡后,习惯了超市和网络购物,虽然方便,却也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直到有一天,朋友带我去了巴刹,那一刻,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也让我重新爱上了这种与日常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
巴刹:隐秘的宝藏之地
“巴刹”一词源自马来语“Pasar”,光是发音,就带着浓浓的地域气息。清晨,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新鲜蔬果、肉类海鲜、香料干货,应有尽有。来巴刹买菜,不只是挑选食材,更像是回到生活本身。
摊主们大多亲切热情。随口一问“这菜怎么煮”,对方便兴致勃勃地分享家常做法;有时,顾客之间也会搭上几句,交流食谱、交换心得——一来一往之间,小小的巴刹竟成了传递生活智慧与温情的所在。遇到年长摊主,当我说“零钱不用找了”,他们却坚持分毫不差地找还。这种不计小利、守住原则的朴素精神,让人心生敬意。我想,或许我能做的,就是常来光顾,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他们。
令人惊喜的是,巴刹周边堪称生活资源的宝藏地。刚来时,我想买双塑料拖鞋,跑遍超市和商场都没找到合适的,最后竟在巴刹一角轻松买到。沿着菜场周围的小五金铺、生活用品店走上一圈,从一颗螺丝钉到脸盆、拖把、洗衣液、清洁剂,应有尽有,价格实在又接地气。
逛一趟巴刹,不仅能买齐厨房里的食材,也能顺手补足家里的日常所需。这里就像一座日常生活的补给站,质朴、实在,却烟火气十足。
食物的小美好:发现与惊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巴刹,我常被一些中式菜中少见的蔬果吸引驻足,它们悄然诉说着不同土地的味道与文化——
比如有“冰叶日中花”之称的冰菜,叶面覆着一颗颗晶莹的“冰珠”,像是刚从雪中采下,简单凉拌,就爽脆多汁,令人惊艳。
西洋菜,与排骨煲汤,汤色清透,味道清雅。是本地人喜爱的家常滋味。
澳洲花椰菜苗条细长,口感比传统西兰花更柔嫩;抱子甘蓝圆润可爱,搭配牛排或三文鱼一同烤制,餐桌就多了一份仪式感。
木薯,其貌不扬,却营养丰富。削皮蒸煮后加椰奶和糖,就变身为东南亚有名的甜点:木薯糕,香糯Q弹;凉薯则可生吃或凉拌,清脆爽口,别有风味。
青龙菜,是新马常见的本地蔬菜,看似韭菜却少了浓烈,是炒鸡蛋的绝配,让人一试便爱上。还有北海道百合,埋在沙土中,像掩面
的美人,外表低调,却风味温润。
那些五颜六色的蔬菜——胡桃南瓜、紫薯、甜菜根、花椰菜,像画家的调色盘撒落人间,令人眼前一亮,顿时唤起内心的美好和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每一次逛巴刹,都像是与食物和生活的重逢。原来,寻常日子里,藏着无数小小的美好。
从食材到佳肴,来一场魔法
从新鲜蔬菜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之间的转变,像一场神奇的魔法:
冰菜洗净,拌入小番茄与豆腐丁,清脆爽口,全家都爱不释口;澳洲花椰菜和胡萝卜切段,洒上橄榄油、盐与黑胡椒,送入烤箱,香气四溢,就是一道温暖的烤蔬沙拉。胡桃南瓜蒸熟压泥,拌入椰浆与亚麻籽粉,是孩子最爱的早餐南瓜杯。紫薯蒸软后捣泥,包进面团轻轻一卷,变成美丽的玫瑰花馒头,既是美味,也是家的仪式感。
一道菜,可以有无数种做法与滋味。只要用点巧思,就能唤出家的香气。一家人围在厨房——你洗菜,我切料,她掌勺——说笑忙碌中,一顿饭的准备,成了爱的流动,也见证了彼此的陪伴与牵挂。家的味道,不正是这些日复一日的小美好堆叠而成的吗?
烟火气里见真意
逛完蔬果摊,我常顺手买一束花,再到小贩中心吃一顿早餐。几块钱的菜,三块钱的花,四块钱的肠粉——简单,却让人心满意足。
都说新加坡是富人的天堂,但走进巴刹,映入眼帘的不只是琳琅满目的食材,更是形形色色、真实鲜活的人群。有人脸上写着淡泊,有人眉宇间藏着忧郁;有人笑面如花,有人愁绪难掩;有人行色匆匆,有人悠然自得。人生百态,尽在其中。不禁感叹,人在尘世中走一遭,所求为何?
高贵与卑微,不过是社会赋予的标签。在神的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而珍贵的。你是否也曾问自己:在这纷杂的日子里,我们是在靠近内心的神性,还是被庸常慢慢吞没?巴刹的日常,或许能悄悄告诉我们答案。◇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