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著名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静夜思》是出自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中国人几乎妇孺皆知,不过,后人却将其误读了千年。
据史书记载,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当时26岁的李白旅居扬州。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仰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在释意上也出现误差。如这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竟被误解千年,后人多将“床”解释为“床铺或睡卧”。
其实不然,据学者考证,“床”字在古诗词中的解释多达5种。
1.指井台。已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2.指井栏。古代井栏又叫银床,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又被称做银床。
3.“床”即“窗”的通假字。指窗户。
4.“床”,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床”,《易•剥床•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
由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李白诗中的“床”应是指“井栏、井边”之意,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正确解释应是: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明月,顿生思乡之情。
李白于唐中宗元年(701年)生于四川广汉(今彰明)青莲乡,此地原名清廉乡,后因李白号“青莲居士”而改名为“青莲乡”。据说,其母梦见长庚星坠入怀中;长庚星即太白金星,所以为李白取字太白。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李白是“太白星精”,范传正后来为李白撰写碑文时,亦用这一说法:“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像。”
据史料记载,李白少年时代学习范围广泛,除儒、释、道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李白很早就钻研道家修炼,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他漫游山水,寻仙访道,刻苦修炼。他超然不羁之性格,飘逸洒脱之气质,皆来源于这些,所以被称为“谪仙人”。
李白一生留下诸多优美古诗、律诗、乐府诗,其中李白之绝句又独受好评。《唐诗三百首》选录李白五绝三首。李白有许多五绝达到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程度。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代诗人皮日休认为李白文字磊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李阳冰认为李白非圣贤之书不读,所以他的文字优美的像天上神仙讲出来的话,在近千年来只有李白可以如此。
贺知章赞叹李白是“天上谪仙人”(从天界被贬到凡间的仙人)。
李白诗歌取材广阔,想像丰富,豪迈奔放,为唐诗冠冕。后世诗人如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等均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
责任编辑:唐颖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