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昀开专栏
– 南洋探途
■ 文 | 昀开
■ 图 | Pixabay
过年期间与朋友们聚会,大家非常关注与孩子相处和教养的问题。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社会让孩子面临课业、竞争、网络信息泛滥等诸多挑战,据统计,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七分之一患有精神障碍,抑郁、焦虑等问题日益严重。物质的丰富未必带来心灵的富足。如何调整自己,做内心强大的父母,从而支持到孩子呢?我相信亲子教育是一 场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修行。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无条件的接纳
良好的亲子关系并非水到渠成,亲子关系是父母状态的一种映射,是自己用心做人,用心经营的结果。所以凡是发生沟通障碍,必有自己要提升的部分。
- 无条件的接纳是安全感的来源幼年至青春期是奠定亲子关系的关键期。我们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是奠定他们安全感的基石。我们本也不是完美的父母,降低自己的预期,要允许孩子变成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期待中的样子。
- 让孩子主导谈话
面对孩子的苦恼、情绪和不如意的表现,不急于建议或批评,贴标签,而是学会倾听的艺术,唯有爱和信任的环境才可以让孩子放下恐惧和焦虑,找到自己的答案。 - 平衡权威与尊重
孩子需要自由与放手,也需要设定合理界限和适时的引导,两者的平衡才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 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我们把所有爱倾注在孩子身上时,会不自觉成为爱的索取者,给孩子带来压力,一味满足父母的需求,不能做真正的自己。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学会放松和放下的智慧,才能成为孩子稳定的情感依靠而非负担。
如何选择适合的学校教育?
- 名校
师资优秀,学风浓厚,竞争激烈,名校大环境都是学习好的孩子,孩子向好方面的机会高一点,压力也更大,考名校也是家长和孩子一路打拼的过程。如果孩子有向上的心,发自内心的愿意在这样的压力环境中,自然也会滋养到他。如果孩子对名校兴趣不大,非要强求, 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就得不偿失了。 - 邻里学校
学业压力较小,父母和学生没有太多压力,随其自然,有更多时间发展特长和发挥个性。 - 国际学校
注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供多元文化环境,适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国人背景家庭。新加坡公民要经过MOE批准才可以上。
如何选择?
家庭环境和孩子自身的向上意愿很重要。依据孩子的性格、兴趣、承受能力,而非盲目追求名校。成长最终取决于自身努力与适应力。个体是否优秀还是自己选择和决定的,也看孩子自己的造化。
不论在哪个环境,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主动学习,做一个心理健康对生活有热情的人最主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身教大于言传
- 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孩子的性格、习惯、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影响。父母的言行、处事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作为华人,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教养的精华,修好自己才是教养的根本。 - 关注心理健康
人生是一场长跑。技能未来可以习得。培养抗挫折能力、好奇心、探索精神,教孩子做一个好人,远比追求成绩对他们的未来更重要。 - 体验式教育
带孩子远足、旅行、做公益,让他们在真实生活中学习,增强同理心和责任感。 - 设定合理底线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正面的人生价值导向,陪伴和引导孩子面对并解决人生问题,这决定着孩子的长远发展。 - 理解宽容,降低焦虑
不要拔高对孩子的要求,父母也不一定做得很好,对孩子降低预期。孩子你做的不好,我也能忍受,互相降低要求,让孩子慢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而不是父母的期望投射,所谓“优秀”的人。
如何看待成绩、考试与激励孩子?
- 目标导向,而非焦虑驱动
儿童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和特点,要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认知的规律,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幼年阶段要允许孩子自由发展,学习是渐进过程。 - 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能激发内驱力。学习不应只是为了考试,而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 适度挑战,避免激娃
过度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厌学,鼓励孩子自我管理,设立合理目标,而非盲目逼迫。孩子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更加重要。
如何管理孩子的手机使用?
手机带来的“快餐文化”,被动输入碎片化信息,冲击视觉,冲击思维,影响孩子的智能,心理健康、注意力和社交能力。
硅谷父母说:我深信我们的手机里有恶魔,并且这个恶魔正在对我们的孩子造成伤害。
多国也纷纷发出青少年社交媒体禁令,英国《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2019年刊登的研究证实,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青少年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
- 屏幕时间规划
建议设定合理使用时间,例如平日30分钟,假日1小时,并确保内容有价值。 - 共同制定家规
家长与孩子讨论并制定规则,一起遵守,让孩子理解约束和自律的意义,而非简单强硬的禁止。 - 以身作则
父母的手机使用习惯,也会影响孩子。减少无谓的手机依赖,增加家庭互动。
结语:返本归真,回归爱的本质
教养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父母真切的爱与理解,如同温暖的港湾,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养分,赋予他们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力量与勇气。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我相信生命的相遇是一次彼此学习的旅程。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引路人,也应与孩子共同成长在返本归真的路上,在爱与陪伴中相互滋养。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