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陪读妈妈

Δ 陪读妈妈,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长久的付出。她们身兼数职,兢兢业业,个人价值却未必被认可。

       

文|昀开
图| Shutterstock,Folita                                                                                        

如果有这样一则招聘启事——

  1. 懂儿童心理
  2. 精通社交与危机处理
  3. 懂营养搭配,擅长料理家务
  4. 懂财务,能理财
  5. 会处理各类突发状况
  6. 有基础医疗护理知识
  7. 熟悉移民与留学政策
  8. 会安排行程、订票办签证
  9. 独立作业能力强
  10. 最好双语甚至多语
  11. 24 小时待命,全职陪护 
  12. 最后一条:无薪

你会愿意应聘吗?

这,正是一位海外陪读妈妈每天在履行的职责。

安逸还是辛劳?

不少人觉得,陪读妈妈是一群过得很安逸的人。她们不用工作也不缺钱花,有先生负责赚钱,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孩子送进学校,白天时间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社交、购物、

消遣,听起来多么自在幸福。但我认识的许多陪读妈妈,却并非如此。

张姗在中国的家宽敞舒适,先生体贴入微,生活一向无需她多操心。为了让女儿顺利申请国外大学,她毅然离开舒适圈,独自带着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来到新加坡求学。偏偏赶上疫情,租房一度困难,最后不得不以高价租下一间简陋老旧的组屋。孩子起初难以适应,先生过来看了也不满意,她却随遇而安,觉得吃苦没什么不好。

过去,她身体不好,在家人关照下几乎不碰家务。如今,为了孩子,一切都得亲力亲为:做饭、打扫卫生、买菜、看地图认路,拖着沉重的日用品穿梭于超市与住家之间;同时还要处理签证、学校事务,熟悉生活环境,样样不容马虎。

拥有研究生学历、曾从事财务工作的她,很享受现在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面对文化冲击与课业压力,孩子需要支持与陪伴,她成了照顾者、安抚者、兼心理辅导师,就算自己身体不适、心情低落,也从未怠慢孩子的需求。

 May来自台湾,是我见过最“敬业”的妈妈之一。她的日程表几乎精确到小时:清晨按时起床准备营养早餐,送孩子上学,采购杂货,放学课堂志愿者。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处处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如何待人接物,儿子在她充满爱又不乏原则的教育下,心态平和,很有人缘。

 Angela是个理性的妈妈 ,她觉得“陪读”不是牺牲,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她辅导孩子的学习,带孩子养成好的做人品格和学习习惯,她的儿子一路在政府名校就读,如今如愿去了美国的大学。她也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钻研政府学校的教育特色,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华文教学法,成了受欢迎的华文老师。

孩子的教育,妈妈的考试

柳凝性格开朗,却总避免出现在家长会上。因为英文沟通困难,有时只能让孩子翻译。国际学校没有课本,她常常不知道孩子到底在学什么,急也没法帮。于是她报读英文班,一边学语言,一边结识朋友,来自日韩欧洲的妈妈们成了她的生活支持圈。

她坦言,希望女儿未来能留在西方社会。虽然在中国有稳定的家庭和优渥的生活条件,但社会风气不好,人活得累。而西方更重视信仰与家庭价值,女儿有更大的可能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已办理爱尔兰移民手续,准备迎接下一段人生。丈夫因生意繁忙,两人沟通渐少,感情逐渐变成责任与默契的维系。她不依赖,也无怨言,只是坚定地带着孩子,走向属于母女的新方向。

另一位妈妈微澜的女儿成绩优异,社交能力也强,还担任学生会主席。孩子一心想申请一所口碑极好的国际名校,但学校对家长的英语沟通有明确要求——父母至少有一方能流利交流。“我们那一代学的是应试英语,根本不够用。”微澜笑着说,却也略带无奈。为了不成为孩子通往理想学校的“短板”,她毅然报了语言课程,重新拾起书本,和女儿并肩努力,一起朝梦想前行。

异国陪读,一切值得吗?

陪读之路,有时也充满试炼。

陈圆原本为孩子未来着想,打算在新加坡置业,却因语言不通、判断失误,被信托公司诈骗,损失数十万新币。没有丈夫在身边商量,她一个人扛下后果,一度对异国生活失去信心。

如兰刚来时,被不负责任的中介误导,花高价进了教学质量一般的学校,老师频繁更换、纪律松散,孩子差点被带坏。痛定思痛后,她换学校前格外谨慎,总是多方打听、实地考察,绝不轻信口头宣传。

王丹大学毕业后就随丈夫赴美定居,婚后一直专职照顾两个孩子。几年后丈夫回国创业,安排她们母子三人来新加坡求学,既离家近,又有优质教育。却没想到长期分隔,感情出现裂痕。她发现丈夫出轨后,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我还年轻,不怕自己重新生活,但两个孩子怎么办?我不舍得让他们经历破碎的家庭。”

默默撑伞的人

陪读妈妈,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长久的付出。她们把时间与精力倾注在琐碎却关键的日常中,最大的孤独,不是操劳,而是成就感的缺席与自我价值感的模糊。

她们游走于社会结构的缝隙,却是孩子教育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家庭、身份与未来的拉扯中,她们也在不断自我调适,边走边学。孩子在前方奔跑,她们始终是那个在后方默默撑伞的人。

陪读妈妈的付出,或许未被“社会系统”认可,却是承载家庭的真实而温暖的光。◇

Δ 妈妈,就是家。她是那个在后方默默撑伞的人,
是孩子内心真实而温暖的光。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