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教也——师父找徒弟

张良帮老人穿鞋
张良走到桥下捡回老人的鞋子,并蹲下身子帮老人穿好鞋。(大纪元图片库)

说到“孺子可教”的典故,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年轻人在桥上给老人穿鞋的画面。大家有没有想过,桥上人来人往,为什么老翁单独叫张良去捡鞋呢?为什么他给老人穿上鞋后,老人二话不说就离去,过一段时间再回头过来说张良“孺子可教也”?为什么老人不当时给他兵书,三次让他“五日后再来”呢?道家讲“师父找徒弟”,这段故事环环相扣讲述了老翁如何考察张良的品行、资质和悟性,最终选定张良做徒弟的过程。

       

话说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天,垂柳轻摆,鸟语花香,一俊雅青年信步走在河岸边。他不久前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博浪沙刺秦!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祖父、父亲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为报国破家亡之恨,张良散尽家财,求得一大力士,善使一百二十斤大铁锤。张良做事谨慎、善于筹谋。打听清楚了秦始皇巡游的仪仗阵势、出行路线、时间,张良安排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此次刺杀行动只击中了秦始皇车队中的副车。大惊之下,秦始皇下令全国缉拿刺客。张良隐姓埋名逃到下邳隐匿起来。

“小伙子!”张良刚走上一座白石桥,一位身着黄色粗布道袍的白发老翁挡住了他的去路。“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眼睁睁看着老翁当着自己的面,把脚上的鞋踢到桥下,心想:他为何故意这样做?先捡鞋吧,帮助老人也是应该的。于是,下桥给老翁拿回来了鞋。

“给我穿上”,老翁捋着花白的胡须,伸出了脚。张良咽了一下口水,跪在地上默默地为老人穿上鞋。老人满意地点点头,站起身径直走了。

“难道他就这样走了?”张良目送着老翁渐渐消失的背影,怔怔地站在原地。不一会儿,老翁又转身回来了,看到张良还站在原地,乐呵呵地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一早在此等我。”张良心一动,立即答应下来。

五日后天刚亮,张良来到桥上,老翁已先到了。老翁很生气:“与老人约定,怎能迟到?五日后再早来!”五天后,张良鸡鸣时赶到桥上,老翁已到多时,怒斥张良:“为何又迟到?五日后再早来。”

老人送张良-书
张良终于比老人先来到桥上。这次老人高兴了,送给张良一部书。(大纪元图片库)

这次到了第五日,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翁才来。老翁高兴地说:“应该这样!”于是拿出一部书递给张良:“读了这《太公兵法》,你就可以当王者之师,十年后定能成功。”

老翁为什么说张良“孺子可教”?过去道家讲“师父找徒弟”。师父要把一门中的精华、绝技传给徒弟,要先考察他的根基资质、品德悟性。老翁乃黄石公,道家高人,隐居在下邳。他看中张良的根基,便上演了这么一出戏,进一步考察张良的品行、智慧。

扔鞋、穿鞋,一步一步刺激张良的忍耐底线。能忍,还不够,老人说他可教的时候,又给他布了一个局,让他五日后早来,却连续两次都抢在张良的前面到。最后张良懂得变通,第五日晚上就到,破了老人的局。老人看张良“懂得变通”,才把《太公兵法》拿给他。

懂得变通,是学兵法的前提。否则,像纸上谈兵的赵括,死读兵法,不懂变通,最后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张良后来辅佐刘邦,常能化险为夷,抢占先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在高人的眼里:一个品德好、资质高、悟性佳的人,才是传授绝技衣钵的对象,才能成为有益国家的栋梁之材。@*#

作者:俞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