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国际学校

联合国日是CIS一年一度的重要文化庆典,全校沉浸在五彩斑斓的文化海洋中。学生与家长一同参与,用美食、服饰与笑声,共庆世界的多样与精彩。
文|昀开
图|CIS

教育的反思

从小在中国填鸭式教育的环境中长大,我们深知这种模式的局限与弊端。作为父母,自然希望孩子能跳出这种僵化的教育体系,拥有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为她选择了一所重视身心灵整体成长的学校。在那里,她度过了一段美好而自由的童年时光。到了幼升小的阶段,我们开始广泛考察北京的各类学校:从政府重点学校到各类国际学校,从新式学堂教育到在家上学的社群。在不断比较与焦虑中,我们也在反复追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教育?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直到有一次来新加坡旅行,我们被这里的社会氛围深深吸引:公共环境对孩子充满尊重,社会整体安全、包容,多元文化并存,华人文化与英语环境自然融合。那一刻,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新加坡的国际学校不仅拥有成熟的教育体系和优质的师资,学费也比北京竞争激烈的国际学校更为合理。对于低龄孩子,无疑是个理想的成长起点。

孩子的第一所国际学校

有了移居新加坡的念头后,先生很快获得了工作签证。我们决定落地后再亲自实地考察学校,为孩子选择最适合她的环境。那时已是九月,大部分国际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班级名额不多。我预约了几所学校,带女儿前往参观。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老师们说着标准的英文,态度温和、耐心,对孩子充满尊重。看到学生们在校园中轻松自在的状态,我感到由衷的安心。

其中,加拿大国际学校(CIS)的双语班让我尤为心动。它采用一天中文、一天英文的授课模式,兼顾语言平衡。因为女儿在幼儿园阶段几乎没有接触过系统的学科知识,中英文都处于零基础状态,所以一个温和过渡的学习环境对她尤为重要。最终我们选择了CIS的TK(加东)校区。这个校区主要是低年级学生,校园面积不大却布局合理,有丰富的户外区域:花园、运动场、草地一应俱全,学生人数不多,不拥挤也更安全。

几年的学习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孩子不仅保持了对中文学习的热情,在PYP探究式、跨学科教学中,中文积累也反过来帮助了她更好地理解英文内容。她特别喜欢她的中文启蒙老师,虽然入学时基础几乎为零,但老师却常常发自内心的赞赏她的认真与努力,甚至比我这个焦虑的妈妈更认可她。这或许就是她中文成绩总是接近满分的动力吧。

CIS整体氛围宽松,放学后几乎没有作业,孩子有大量时间可以自由玩耍,或者投入自己喜欢的兴趣学习。虽然在高年级阶段,一些家庭会转向更注重学术的国际或政府学校,但也有不少家长珍视CIS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与个性发展。

IB教学特色:全人教育的实践

IB(国际文凭)课程以严谨的学术标准以及对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视而广受认可。它依据不同年龄阶段设有PYP(小学项目)、MYP(中学项目)、DP(大学预科项目)和CP(职业课程项目)。新加坡多数国际学校采用IB教育体系,学校通常通过每周简报和家长平台分享学习资源、教学进展,以及学生在校的日常照片,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

探究式学习:没有教材,却有广度和深度

IB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没有统一教材,强调“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这常常让习惯传统教育的中国家长感到困惑——孩子到底在学什么?该如何辅导?当我认真阅读学校每周的教学总结后,才发现IB课程真正做到了“全人教育”,教学内容高度整合,帮助孩子从多个角度、多个学科的关联中理解世界。

以小学阶段的PYP为例,课程围绕六大跨学科主题展开:

• 我们是谁(Who We Are)

• 我们处于什么时空(Where We Are in Place and Time)

• 我们如何表达自己(How We Express Ourselves)

• 世界如何运作(How the World Works)

• 我们如何自我组织(How We Organize Ourselves)

• 共享地球(Sharing the Planet)

比如,学习主题 “共享地球”(Sharing the Planet)时,探究的一个问题是: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海洋生态?孩子们不是去背诵教科书中的定义,而是查阅资料、观看视频、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籍,甚至实地参观海洋馆。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环保海报,轮流演讲分享。孩子们在实践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也学习了如何倾听不同观点。

虽然IB没有教材,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却可见一斑。老师们引导孩子思考而非灌输答案,鼓励他们质疑、探索、表达,这是传统教育中难能可贵的体验。课程中也不会回避诸如气候变迁、人权、宗教信仰等复杂议题,而是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理解和讨论。

互动课堂:自由表达,自我管理

IB的课堂形式也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初次作为志愿者走进课堂时,我十分惊讶:孩子们不是整齐地坐在座位上,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趴在地上,还有的靠着桌子听课。老师不强求形式,而是通过设计有趣紧凑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参与。

老师不再是唯一讲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探究答案的“引导者”。学生被鼓励参与小组项目,学习协作、分工与沟通。作业也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用图画、文字、模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我女儿尤其喜欢通过色彩和绘画来呈现自己的思考。老师从不以对错评判答案,而是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亮点,并在适当时候引导他们反思。例如,当我女儿因追求完美而导致时间分配不均时,老师会温柔地提醒她注意整体规划,而不是打压她的认真态度。

多样化教学:教育无处不在

IB教育强调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每个单元都包含丰富的动手活动、艺术创作、演讲机会,还设有戏剧(Drama)、STEAM等特色课程。

节日庆典也被作为重要的学习契机。从中国新年、排灯节到圣诞节,每逢节庆,师生们都会穿上传统服饰,全校开展庆祝活动,让孩子在欢乐中理解多元文化。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联合国日”。来自七十多个国家的学生和老师穿着本国传统服装轮流走秀,展示文化特色,场面很震撼。这一天不仅是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家长们交流协作,大展拳脚的好机会。大家一起布置美食摊位,准备表演节目和各色美食,展现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

学校还设有“读书周”活动,孩子们可以捐赠、交换或购买二手书,学校也会邀请“神秘读者”(家长或客座作家)走进课堂,分享自己的阅读故事。其中最受孩子喜爱的,是“文学人物日(Book Character Day)”。这一天,学生和老师大胆打扮成自己喜爱的书中角色,有时还将故事搬上舞台表演,校园变成一座充满创意与童趣的文学剧场。

多元文化:世界在教室中共处

国际学校的多元文化氛围是IB教育的天然土壤。孩子的同学来自世界五十至七十个国家,种族、语言、信仰、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这种环境让每个声音都被尊重,每种差异都成为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孩子们真正的国际视野和包容力。◇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