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常常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女人。那么,一个成功的家庭背后有什么?有母亲。
宋朝的文坛上,有名闻遐迩的“三苏”,他们是一家人——父亲和两个儿子。“唐宋八大家”,他们父子占据了三个席位,父亲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
父子三人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大约是大儿子苏轼,苏东坡。其实“老苏”和“小苏”的文词也是字字珠矶、句句璀璨呢。三个人都以文进士,官阶最高的是“小苏”。
“老苏”变了
苏洵原本不喜欢读书,终日过的是斗鸡耍狗的日子。20岁不到,家中就为老苏娶了妻。苏家是书香门第,娶的也是名门之后,夫人姓程。这位程家女孩日后就是苏东坡的母亲。
娶了亲的苏洵仍然嬉乐游荡,还是不长进,倒是苏家的族人看夫人好像也没有丝毫不快的样子。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却贫穷,程家小姐过的就不能是原来锦衣玉食的生活了。
有人就为夫人出主意,说:“凭你家父母对你的疼爱,如果你请求他们资助,他们应该会答应。你为什么不开口说一句,宁愿吃粗鄙的饭食?” 程氏说:“是。我开口请求的话,父母确实会答应,可是这样的话,我丈夫可能会被认作是靠别人的钱财来养活妻儿的人,那将如何是好?”程氏继续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程氏虽不诘难夫婿,内心却忧虑,苏洵心里也明白。很多年之后,苏洵在《祭亡妻文》中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苏洵自己过去年少不学,夫人并不指责他,但心里是闷闷不乐的,他心里明白程氏是忧心他不走正道。
夫人的贤淑知礼,终于换得苏洵幡然醒悟,开始求学,这时他已经27岁了,苏东坡也出世了,时年三岁。《三字经》有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
别人都是从黄口幼儿时期就读书的,27岁了再来用功真是有点晚。苏洵很为难地对夫人说:“ 我认为自己是能够发愤读书的,但是全家要依赖我生活,我求学去的话,生活来源要断绝了怎么办?”夫人回答:“如果你真的有志向,生活的苦累,就让我来承担吧。”
程氏拿出了所有的嫁妆、个人的私蓄,并将服饰器玩等一一卖掉,用这些款项开设了一个纱縠行,经营布匹帛锦的营生。这样全家生计也就有着落了。
地下有声音
一日,店里的两个下人熨烫布帛,脚下的地面突然下陷,经众人检视,发现地下埋着一个大瓮,瓮很大,深及数尺,瓮上有一块乌木的木板。程氏看也不看,马上就叫下人用土把下陷的地面填塞回去。
古人明白,万物有灵,这是埋在地下的财物欲见天日了。虽然程氏不要这些财物,但地下仍不时有声音传来,持续了一年左右之后, 方不再响了。
不要地下的宿藏物,家中的营生却越做越好。几年的纱縠行生意做下来,苏家已成富裕之家,足以支撑苏洵专心致志读书。
苏洵外出游学的时候,“大苏”苏东坡和“小苏”苏辙的学业,就由夫人程氏亲自教导。
“大苏”想做范滂
苏东坡天性聪颖,十岁的时候已经文才惊人,性格豪爽,且抱负不凡。苏东坡很敬崇拜东汉的范滂。范滂也有一个好母亲,他受诬陷而死,死前与母亲诀别,反被母亲安慰一番,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母。
九岁时,母亲教苏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时,苏东坡问母亲说:“如果我成为范滂,您允许吗?”母亲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母呢?”
苏东坡没有做成范滂,他有高僧好友在侧,远比一般人看淡烟云尘世,做不成范滂。
是凡读过一点书的中国人,大约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他是集文豪、书法家、画家、理学家于一身的文人。
喜欢美食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苏东坡,因为他还是个著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就是他的杰作。“东坡肉”从宋朝流传到如今,已经是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佳肴了。
北宋嘉祐二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苏洵的文章被推荐给朝廷,士大夫一族争相传诵。而小小年纪就博通经史的苏轼、苏辙兄弟俩,在次年的京试中一起“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程氏的生命,似乎就为了成就丈夫和儿子而来,父子三人名动京城的时候,她也飘然而去了。这一年的四月初八,程氏在远离京城的四川家中离世。留给苏洵父子的,是永远的遗憾和怀念。@*
参考资料:
苏洵《嘉祐集》
苏轼《东坡全集》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作者:魏谷
责任编辑:李梅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