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Δ 人在世间若想获得真正的幸福,需具备三样东西——天命、德行与才能。其中最关键的是“德”。 “相夫教子”“敬老尊贤”,是女 人自身的德行修养。 清 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册之〈孝事周姜〉。

       

文|昀开
图|Shutterstock,公有领域

最近和朋友聊天,话题又绕回“婆媳”这道永恒的家庭命题。

说来也巧,我一连听了两个故事,一喜一愁,一热一冷,却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婚姻里,媳妇如何自处?婆婆如何放手?而那个夹在中间的男人,又能做些什么?

一场难以善终的孝心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位同事的亲身经历。他是移民的典范,从中国来新加坡留学,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定居成家,娶的是自己高中同学,两人感情一直不错。听起来,人生的拼图似乎都拼对了。

但真正让他感到无解的,是当年太太怀孕、母亲远道而来照料时,原本满怀善意的一趟探访,竟演变成一场家庭战争。“我妈就是话多了点,喜欢给建议。”他说,“但她其实是出于好意。”

太太却难以接受。一来生活习惯不同,二来觉得婆婆管太多,先生不能理解支持自己,内心充满委屈怨恨。那十几天,成了家中最漫长的拉锯战——争吵、冷战、流泪,最后母亲黯然订票、提前回国。从那之后,太太十多年不肯再跟母亲联系,连一句寒暄都没有。

如今,老人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但“接他们过来一起生活”成了夫妻间的禁区话题——一提起就必吵无疑。

“我不是不想孝顺,也不是怕老婆。”同事的心情沉重,“她们都是我最亲近的人,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夹在中间,很累。”

我听着,沉默良久。不是评判谁对谁错,只是感慨:一场出于爱的好意,怎么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亲情的断裂?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委屈中,彼此消耗,不能放下的是什么?

Δ 两个女人的战争,一个男人的为难:媳妇与婆婆的战争,从来没有赢家。

婆婆变,靠的不是运气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女性朋友的分享,轻快得多。

她年轻时只身来新加坡打拼,后来嫁了本地丈夫。最让人羡慕的,是她和婆婆的关系——“她常说我是她的亲闺女,比亲生的还贴心。”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笑说,秘诀其实很简单,是出嫁前妈妈反复叮嘱的话:

“想过得好,就先做个好儿媳,让公婆喜欢自己。”

于是,她始终记得妈妈的“女人经”:

要体谅:体谅自己的老公,体谅公婆的不易,感念他们的养育之恩。学会多看每个人的好,不要计较。将心比心,善解人意才能换来家庭的舒心。

要忍耐:不能像做女孩时那么任性,哪怕一时不认同,也不要当面顶撞。话可以事后慢慢说,理也可以轻声讲。就算受了委屈,也别在众人面前翻脸。

要尽孝:多沟通,关心老人需要什么。有空就多陪陪,给钱不要小气,要给家用,别让他们为难。老人其实最在乎的,是那份心。

要付出:别怕辛苦,自己小家庭能承担的事情不要依赖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应该为你做什么,不要把老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

她说:“婚姻中的‘忍’,不是放低自己讨好谁,而是守住自己的幸福。”

我听得佩服。她知道,家庭不是讲“理”,是讲“情”。她选择“顺”,其实是在主导——主导了和谐。

Δ 女人若能把家庭经营得稳妥温暖,不仅托起了丈夫的事业,也守护了孩子的成长。

传统妇德,真的过时了吗?

我们这一代女性从小被教导要“做自己”,婚后也要“独立”“有主见”。于是,“妇德”这个词慢慢被贴上了过时、压抑的标签。

但我越活越觉得,古人对女人的要求,其实是一种对家庭责任的高度认知。“相夫教子”“敬老尊贤”,并不是要女性牺牲自我,而是在强调她在家庭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描绘了许多贤德女性的故事:她们持家有道、端庄温婉,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国家强盛的基石。一个女人若能把家庭经营得稳妥温暖,不仅托起了丈夫的事业,也守护了孩子的成长。

这些品格,至今未曾过时。

“上善若水”,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这,或许是做女人真正的智慧。

Δ “上善若水”,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这,或许是做女人真正的
智慧。

幸福,来自德行的修养

两个朋友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位长辈的话:“媳妇和婆婆之间,吵赢了,家就输了。”曾有智者说:人在世间若想获得真正的幸福,需具备三样东西——天命、德行与才能。其中最关键的,是“德”。

家庭关系的痛苦与矛盾中,若仍能守住自己的善良本心,心怀感恩地面对生命中每一个安排,才会获得真正的解脱。人生中的幸福与否,别人对自己的好坏善恶,都是因果轮回。承受了才能善解。同为女人,何必彼此为难?

当我们愿意试着理解,甚至原谅他人对自己的伤害,生命才真正走向自由。而那份不动声色的宽容,也会悄悄地换来上天的祝福。

愿我们都能在“婆媳”这本难念的经中,善化自己,念出智慧,也念出内心的平静。◇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