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美国的急诊为什么不“急”?

急诊 美国医院
美国的急诊为何要等那么久?(Shutterstock)

【编者按】许多人抱怨,在美国医院看急诊速度很慢,甚至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而在中国,哪怕只是感冒发烧,到了急诊,也很高效方便。美国的急诊为何要等那么久呢?

       

在我刚来美国做博士后的前两三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去过医院,也没看过医生,一是因为觉得自己还年轻,二则是因语言文化等的差别而不知道如何去看医生。直到有一天晚上,不到一岁的女儿突然大哭大闹呕吐不止,我们不得不大半夜去医院急诊科,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美国急诊科的效率。

在护士量完体温、称好体重、简单询问后,我们开始了在急诊室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待,终于看到医生来了,问诊体检后判断说没有什么严重的,交待回去多给孩子喝水预防脱水,过一两天跟儿科医生做随访。没有我想像中的抽血做检查、挂盐水,倒使得我有一点失落,真的只需要“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了吗?这就是美国医疗系统对当时一个心急如焚的父亲留下的第一印象。

再后来,从我自己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再到完成住院医培训以及独立工作,一段段急诊科的经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美国急诊科的运作规律。

美国急诊为何不按“先来后到”

何为急诊?当然是病情急病人心情更急,需要尽快看到医生进行处理。可有些来急诊科的病人命在旦夕,片刻的耽搁也许就是生与死的差别;而有些人来急诊看病也许仅仅因为是白天需要工作,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来看病,因此每个人在急诊科等待的时间意义不尽相同。

如果在急诊就诊也像在银行排队一样先来后到,看似公平,但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若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心绞痛中风外伤等来急诊,没有人会希望以这种“公平”的方式来等待医生接诊。所以美国的急诊系统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才能公平高效地为病人提供合适的医疗服务。

由于急诊科医生永远不知道接下来要进来的新病人得的是性命攸关的病,还是无关紧要的小毛小病,所以在美国急诊科的培训中,永远强调的是首先鉴别诊断哪些疾病是危急生命的,需要做什么检查才能去排除,其次才是考虑病人的表现最符合什么疾病。

美国医院急诊分诊系统有五个等级

美国医院的急诊科都采用了分诊的流程,分诊的首要目的是甄别出哪些是可以等待的病人,哪些是危急生命必须立即施救的。

那么有谁来坐镇做这急诊科的第一道关口呢?在美国是分诊护士(Triage Nurse),而且绝大部分美国医院的triage都遵循最新的ESI(Emergency Severity Index–a triage tool for emergency department care)指南进行分诊,该指南的第一版是由急诊科医生Richard Wuerz和David Eitel于1998年编写而成,目前已经是第四版了。

急诊分诊护士根据ESI进行客观快速准确的评估,按照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分成五个等级。

一级:病人往往需要急性复苏,如气管插管、窒息、无脉搏、严重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于90%或昏迷的;

二级:高危病人或生命体征异常需要急性处理的,如中风、心绞痛等;

三级:生命体征稳定,但需要动用多种急诊资源的,如肺炎等;

四级:生命体征稳定,需要动用一种急诊资源的,如尿路感染等;

五级:非急诊病人,无需动用急诊资源的。

病人经由分诊护士分诊后,才会分到具体的急诊科医生那里,然后由该医生根据自己手头的病人多寡病情轻重再去看病人。

重症病患需要急性处理等病情相对稳定后收住监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病情复杂在短时间内无法明确诊断的也会收住入院;病情轻微的则进行简单处理后让其回家和家庭医生随访。

最近几年为了缓解住院部的压力以及提高效率,美国很多医院针对病情介于住院和回家之间的病人开辟了急诊观察室(observation unit),收住的常见病例包括心绞痛、晕厥、眩晕、电解质紊乱、急性哮喘发作、急性肾盂肾炎等,这些病人一般在48小时之内病情改善可以出院或者需要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

由此可见,若非真正急症,你的病情如果是属于ESI四或五级,来急诊后收获的估计多半会是一肚子牢骚和抱怨,这种情况若去看家庭医生或快捷诊疗(urgent care)应该更加合适。

作者简介:朱自强医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学大学,曾在路易斯维尔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多年博士后研究。现任西奈山医疗系统艾姆赫斯特医院及纽约长老会皇后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责任编辑:李清风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