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传(1)者(2),有公羊(3),
有左氏(4),有谷梁(5)。
经(6)既(7)明,方(8)读子(9),
撮(10)其(11)要(12),记(13)其(11)事。
【字词义解释】
(1)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简称“三传”。者:语助词。
(2)公羊:《公羊传》的简称。早先是战国时公羊高所撰,到汉景帝时再由公羊寿与胡毋生写定。此书以问答形式来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
(3)左氏:指《左传》,也叫《左氏春秋》。春秋时鲁太史左丘明所撰。以叙事为主,着重在以史事来证实《春秋》。
(4)谷梁:指《谷梁传》,战国时谷梁赤所撰。
(5)经:古代的图书目录有经、史、子、集四部的分类。这里指儒家典籍。
(6)既:已经。
(7)方:才、开始。
(8)子:古代图书分类经、史、子、集四部的子部。这里指诸子百家的(9)书籍。
(10)撮:摘录。
(11)其:诸子百家的书籍。
(12)要:重点。
(13)记:记住。
【译文参考】
给《春秋》作解释的有合称“三传”的书,分别是战国时公羊高的《公羊传》、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的《左传》、战国时谷梁赤的《谷梁传》。
儒家典籍都通晓了之后,才开始读诸子百家的书,对各家的书要摘录重点,记住其中的事例。
【问题讨论】
(1)古人看“应该”看的书,像儒家典籍和诸子百家的书等,这样才懂得如何做人处世,现在许多人只看“喜欢”看的书,像漫画、杂志、小说等。现代人按照“喜欢”来看书,会有什么问题?古人看“应该”看的书,有什么好处?
(2)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本书?或哪一则故事?想想看:它的哪一点最感人?为什么?
【故事天地】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代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会有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连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的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半部论语
赵普,原先是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陈桥兵变。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统一了全国,做了宰相。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时,赵普仍然是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学识浅,所读之书只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当宰相不恰当。
有一次,宋太宗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我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我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论语》二十篇。
“半部论语”是强调儒家思想的精深。
【心得写作单】
(1)孔子的时代没有纸,他的《周易》这部书,字是写在什么上面?
(2)孔子读的《周易》,它的编连竹简的熟牛皮绳子为什么被磨断好几次呢?
(3)赵普能为宋朝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凭借的是什么?是能力吗?
(4)从以上的故事,你认为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还是为了提高心性和思想呢?
转载自:〈正见网〉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