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诗文中,常会看到“献曝”一词。如清朝湘乡朱蓂于《游丝诗》曰:“苍苍白发老诸生,莫献曝忱空弄情”。杨钟羲十一岁时作诗云:“围炉未肯因人热,献曝常存保主心”。《幼学琼林》卷一《天文篇》曰:“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
什么是“献曝”?
曝,音铺,意为在太阳下晒,晒太阳。献曝,献出“晒太阳”,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用法?其实,献曝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呢。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经常穿着用乱麻作絮的冬衣,并且只穿这一件过冬。到了春天,乡民开始耕种的时候,这农夫常在太阳下曝晒。他不知道,天下还有高大、宽广、暖和的宫殿,还有温暖的丝棉与狐貉皮裘可以避寒呢。
农夫被春日晒得暖洋洋的,心里满是喜悦和幸福感。虽然日子过得很辛苦,但一阵暖阳就让他感到无比的满足,似乎为他驱散了所有的寒冷,所以他想把这份美好与他人分享。他回头对妻子说:“晒太阳,可以让人这么暖和,谁也不知道吧。”于是农夫想把“晒太阳”献给国君。
乡里的富人听到他的话,告诉他:“昔日,曾有人将胡豆、麻杆、水芹与蒿子等野菜当作美味的食物,并对乡里富豪夸耀这些食物的美味,乡里的富豪拿过来尝了尝,发现那味道非常奇怪,富人的嘴巴就像被毒虫叮蛰了一样,苦涩不堪,而且肚子也跟着疼痛起来。众人都讥笑并埋怨那个人,那人也大为惭愧。”富人说农夫也是这样的人。
这则故事载于《列子·杨朱》,魏国学者杨朱,又称杨子、阳子居、阳生。他讲到“故野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谓天下无过者。”野人,指住在国都郊野的乡民。凡是乡民觉得舒适安逸的,乡民觉得美味的,美好的,就会说天下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杨朱举例时,讲到这则故事。
在数千年的流传中,这则典故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说法,比如献曝之忱、野人献曝、野人奏曝、野人献芹等等。后人因此将“献曝”作为谦言,谦称自己的建议浅陋,或所赠的物品菲薄。
事据《列子·杨朱》卷七
作者:宋宝蓝
责任编辑:李梅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