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创造出来的,怎么可能是进化的呢?我不相信人是猴子变的。”
王景说这句话时,语气坚定。那一刻,我看到她眼底的光,不再是当年初到新加坡时的迷惘,而是一种被信仰点亮过的笃定。
迷失:漂泊中的真空感
2015年,王景随先生来到新加坡。那时的她,从一名有稳定工作、熟悉朋友圈与归属感的职业女性,骤然变成了“无所事事的移民妻子”。
“来到新加坡以后,原来的朋友、工作和圈子都没了。新的环境很陌生:语言不通、规则不懂;没有朋友,什么都要从零开始;没有了家人照应,也失去了熟悉的生活节奏,她内心空落,仿佛被推入一个真空。孤独、焦虑、失落交织,让她一度觉得难以承受。
那段时间,她总感觉自己和社会彻底脱节,好像成了一个没用的人。也因此,她一次次追问自己:
我来这里究竟是为了啥?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探索:寻找归属与自我
转机来自于对新加坡历史文化的好奇。通过查阅早期华人移民的故事和历史,她发现不论早来还是晚到,大家都是移民。“这样想,就不觉得自己是异乡人了。”
为了更好的融入,她主动和邻居交流,学习做本地美食,同时去参加中华总商会的讲座和交流会,并尝试寻找家乡的会馆。虽未找到,却在课程和社群里结识了不少朋友。她报名了导游课程,丰富了自己生活的同时,也有机会去了解各种文化和宗教信仰。
“做导游让我更深刻地了解新加坡,也接触到多种信仰。”随着眼界的打开,她开始质疑自己接受的无神论教育,她想知道:
神话和传说中的“神”,
究竟只是文化的想象,还是人类遗忘的真实?
思考: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当了母亲之后,王景更加的迷茫。“我不能让孩子像我一样懵懵懂懂,我能给他什么呢?每天工作、吃喝享受、照顾家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吗?”她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生命的意义,绝不会仅仅是赚钱与忙碌。可自己想要什么?她一度陷入深深的困惑。 “我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然我会觉得走不下去,好像有一部分的自己消失了,整个人活在真空里。”
这种困惑也延伸到育儿。她曾因不满父母的方式而暗下决心,要做一个“更好的母亲”。然而,当自己真的成为母亲,她却发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也不明白怎样才算真正的爱。
在内心深处,她始终坚信:“人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进化来的。”她从小就本能地抗拒学校里讲的“人是猴子变的”。
我是独一无二的生命,
我相信我是神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的。
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开始广泛接触不同的宗教与思想——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她渴望理解这些信仰中所敬奉的“神”,也试图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途。在先生的带领下,王景走进了基督教。
信仰:让自己重建生命
信神让我不再恐惧,
也让我找到活着的意义。
- 她学习了圣人的故事,知道了神的神圣。神的慈悲启迪她以善待人。即便有时会感到矛盾、甚至力不从心,她依然愿意为别人设身处地去考虑。
- 在与神的对话中,她常听见心底的声音:“饶恕他吧,他并不知道。”她学会了用宽容回应伤害。
- 她明白:唯有神的衡量,才是永恒不变的。人的好坏是非,常常随着观念与利益而变化,于是她不再过度依赖别人的标准与眼光,不再一味责备自己。
- 她不再害怕生死的分离。父亲病重住进ICU时,她才发现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告别。但在信仰里,她学会了放下恐惧。“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走,但我相信神管着一切。我和家人的生命,一定会在美好的天国重聚。”
- 她说,自己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而是可以成为神借以行善的“器皿”。她经常在社区里帮助需要的人,争取成为“最好的自己”,也成为他人生命的祝福。
出路:心存善念,敬畏神明
在王景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颗心从迷惘走向笃定。那些探索与挣扎,最终化作她心中安稳的信仰,也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进化论曾靡一时,却无法抹去人类灵魂深处对真理与神性的渴望。 回望历史,每一次文明的辉煌,都伴随着圣者下世:释迦牟尼、老子、耶稣……他们奠定了人类敬天信神的文化,提醒我们:生命并非偶然,而是神创造的。
创世主的恩典从未离开。唯有心存善念,敬畏神明,我们才能得到神的护佑,不在红尘中迷失,并在黑暗中为家人和社会点亮一盏明灯。◇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