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称为“不明飞行物”。近期,社交媒体出现“强攻51区”观看外星人的活动,有近百万迷恋UFO的人表示参与。从古至今,世人探索不明飞行物的热度并未减弱,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关于UFO的科幻影视持续上演。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UFO的叫法,不过有不少文献记载了不明飞行物出现的景象,甚至还被时人画了下来。
坠落的“圆球”
明朝人熊休甫的住宅前有二个池塘,万历四十六年(1619年)夏天,一天正午,天空忽然出现沉香色的飞行物,形状圆滚,犹如一个大球,从树梢上乘风跃起,不料堕落在池塘中。顿时,池水沸腾。不一会儿,那“圆球”再次跃起,结果又堕落在另一个池塘中。
熊休甫走上前去查看情况,但见池水沸腾,发出很大的噪声。“圆球”堕落的地方,池水翻起白色的浪涛,同时也变成了黄色。过了很久,“圆球”再次跃起,飞速地从大门东角冲了出去,此后便消失了踪影。
飞行的巨“珠”
沈括是北宋时期科学家,他在天文、地质、物理、医学等方面皆有造诣,曾担任“司天监”一职。他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扬州出现的“明珠”。
北宋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扬州出现一个不明飞行物。当时还没有UFO的说法,沈括记载此事时,称其体型很大,并称之为“珠”。根据记载,这个大珠“天晦多见”,它不只是出现过一次,而是很多次了。最初出现的时候,是在天长县陂泽中,后来大珠转而飞入甓社湖中,继而又转飞至新开湖中。无论当地居民,还是路过的行人都看见过它。
沈括有一位友人将书斋建在湖泊上。一天夜里,友人忽然看见这颗巨“珠”。刚开始,巨“珠”微微地打开珠房,一道光从吻沿处射出来,像是一条横着的金线。一会儿,“珠”房忽然张开,有半张席子那么大。但见壳中是一片银色的白光,中间有一颗如拳大的珠子,绚丽璀璨,光彩夺目,耀眼的光芒犹如初升的太阳,令人目眩,不敢正视,方圆十多里的树木都出现影子。天空布满红色的光芒,犹如燃烧的野火。巨“珠”能在瞬间飞走,疾驶飞速,悬浮在湖面上,远远望去犹如日光。
巨“珠”放出的光芒,并不像明月倾洒的月光,而是光芒万丈,犹如灿阳一般。高邮人崔伯易以前常见到巨“珠”,亲眼目睹奇观,为此还特别写了一篇《明珠赋》,但后来人们就鲜少见到巨“珠”的踪影了。为了见到它,人们便在樊良镇的船上过夜,守株待兔般,等待它的出现。 人们观“珠”的亭子,从此有了一个别致的雅号“玩珠”。
在庞元英编撰的《文昌杂录》也有类似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在高邮新开湖边,秘书少监孙莘老看见湖中出现大“珠”,明亮犹如明月。在大“珠”的照耀下,即使在迷雾中,人们也能看到对方的面貌。这一大“珠”,张开珠房,一壳浮在湖水上,一壳犹如帆状。大“珠”疾驶如风,人们迅速划着小艇追逐它,始终赶不上。
飞行的巨“卵”
清朝末年,吴有如画了一幅图《赤焰腾空图》,图中描绘的景象是,一群人站在桥上望着一个火球,彼此交头接耳,指着它谈论著。根据图画上的题记可知,那是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出现的景象,地点是在金陵(南京)城南。
当时,人们忽然看见一团火毯(火球),自西向东飞来,形状犹如巨大的“卵”,虽为红色但并没有光。那巨大的“卵”飘荡在半空中,移动速度非常缓慢。尽管天色昏暗,浮云蔽空,但人们依然能够清楚地看见它。数百人站在朱雀桥上,翘首踮足望着天空的奇景。不久后,巨“卵”渐行渐远,最后彻底消失了。
从古籍的记载、图画描绘的景象来看,古人对不明飞行物的迷恋和热情,不亚于今人呢。@*#
参考资料:
《耳新》卷7
《梦溪笔谈》卷21
《文昌杂录》
《赤焰腾空图》
文/宋宝蓝;责任编辑:李梅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