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国家和文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大家熟知的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或是这一轮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开端——创世、造人、人神同在,神话传说成为人类历史共同的源头,并代代流传下来。
对于神话,历代史学家为之秉笔直书,代代流传,到了近代,人们却因为受现代观念的影响,止步不前。虽然各代史官在观史、采信的角度与倾向等方面各有不同,或曲,或直,或有偏重甚至偏颇,但基于上天赐予著述者以深厚良知,德信古人的精神传承不辍,基本史实的记载仍然包含于历代书述之中。
其实这也不是一个可信不可信的问题,也不是我们今天想当然地按照某种现代观念去解读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类来源的共同史实,也是我们的祖先历经千万年沧桑与创痛,一代一代用生命守护的史实。远古的历史,在人类历次劫难中遗失后,又通过口耳相传、神启、修炼开启智慧与功能后的洞见等种种特殊途径,再次被世人所知,成为今天人们所说的神话传说。
换言之,流传于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很多都是保存于人类记忆中的最珍贵的远古历史资料。我们参考大纪元相关文章,整理了中国神传文化中的一些神话传说,以飨读者,希望给我们的生命以启迪。
1、盘古开天地
《三五历纪》这样记载:在极远古以前,那时还没有人类,也没有天地万物,只有一片混沌。就像鸡蛋孕育着生命一样,这个混沌中孕育着天地和万物。我们这个宇宙的原始神盘古,就在漫长的岁月中化生而成。
盘古在混沌中孕育而生的同时,天地也随着盘古的化生而慢慢分离成形了。经过了一万八千年,阳清之气逐渐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盘古在其中变化无穷,他在天为神,在地为圣人,与天地一体,为天地之灵。盘古每天长高一丈,天随之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也增厚一丈,如此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升到了极高,地增到了极厚,盘古与天地一起生长成形。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天地终于开辟完成了。
这是流传下来的关于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的早期版本。到了后来,随着人类观念和接受能力的变化,这个传说被不断地修改包装。如后来有的版本说,起初天地是连在一起的,盘古一觉醒来只看见一片黑暗,一怒之下,便使用巨斧将天地连接的地方劈开,然后用身体将天地撑开,并随着身体的生长,使天地越分越远。这个版本明显的被加进了更多世俗的内容,使神话变得肤浅、幼稚,失去了高深的道理,一般人更容易听得懂,但情节也变得离奇了。
另有的版本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盘古的身体化成的。盘古“睡死化生”之时,将自己化身为自然,他的气息变成了风与空中的云,声音化为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四肢与头化为大地的四极与五岳,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化为风水地形,肌肉变成田地,头发胡子变成天上星辰,皮毛变成了草木,牙齿骨头变成矿物、岩石,精气、骨髓变成珠宝和玉石,汗水化为雨泽,周身所生的虫子化生为人类……
也有的说盘古的眼泪变成了江河,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声音变成雷霆,眼神的光芒变为闪电,高兴了就是晴天,愤怒时就是阴天……
这些都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传说的各种版本,是人类对创世之神无量慈悲的一种感恩和描述。古人认为天地就是神灵的化身,他们在冥冥中主宰着一切,呵护着人类子民。古人祭拜天地,其实就是对天地神明的崇敬与感恩,同时也是与神明沟通的一种古老方式。
2、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以后,陆续又从天上(高层时空)下来许多不同的神,在地上造出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女娲造人的传说。
传说女娲是一位伟大的女神,天地开劈后,女娲以神的形象,降临大地。她先用黄土仿照自己的样子捏出人类,后来觉得这样太慢了,便用藤条沾上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洒落在地上都变成人类。人类造出后,女娲又让男女自由婚配,繁衍后代,使人类生生不息,所以女娲被尊为“始祖母神”。
3、有巢氏构木为巢
据《山海经》、佛经、道藏及其它古籍记载:远古以前,在人类道德高尚、心灵纯净的时期,人类是与神相通的,那时人类处于半人半神的状态,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具备一定的神力、神通。地上也有很多仙禽神兽,长满了奇花异果,自然环境非常优美,人类生活得非常幸福简单,无忧无虑,寿命也非常长。
到了后来,人类道德堕落了,变得不再纯真,人心被各种欲望所污染,变得聪明狡诈。这样人类便慢慢与自然万物产生了间隔,离神越来越远,神通就逐渐消失,自然环境也随之越来越恶化,人类开始与自然万物为敌,相互戒备伤害。
人类的爪、牙、角、毒等都斗不过动物,为了防止被伤害,为了在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这时便有一位圣人降世,他教人民架木为巢屋,躲避风雨、寒冷,抵御伤害。
人民纷相效仿,通过巢屋的保护,终于在自然界中又找到安身之地,解决了生存危机。百姓非常高兴,都纷纷推举这位圣人为王。
这位圣人就是“有巢氏”,或称“大巢氏”,又称“巢皇”。有巢氏开始教会人类建造房屋,虽然是最原始简单的巢屋,但首先解决了人类衣、食、住、行四大基本生存问题中“住”的问题,并且开创了中华建筑文化。
上古所称“氏”,最早都是对神、半神降生人间的尊称,有半神的含义,比如伏羲氏、神农氏等。他们在人间的后代就以相应的“氏”传称,他们也就是最早的“贵族”。后来其他家族也纷纷效仿,以其相应的“氏”传称;到后来,与从母系传称的“姓”合为今天人们“姓氏”的最早来源。
4、燧人氏“钻燧取火”
在远古的某一时期,人类还不会用火,主要以植物果实或生肉为食,味道腥臊,对肠胃有害。这时又有一位圣人出世,他上观星象,下察五行,从天地间参悟了五行的属性,知道了火的奥妙,便教人钻木取火,把食物烤熟来吃,还教人用火冶炼金属、制作武器、工具等。人类的文明因此得到大大的提升,百姓非常感恩这位圣人,纷纷拥立他为王,称之为燧人氏,又称燧皇。
《拾遗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太阳月亮都照不到的遥远地方,有一个半神的国度叫“燧明国”,那里没有四季和昼夜之分。燧明国的百姓都长生不死,若活得太久而厌世,便会升天成仙而去。在燧明国内有一株火树,名叫“燧木”,非常巨大,枝叶覆盖了一万多顷的地方,云雾出于中间。后来有圣人在神游之时,偶然来到了燧明国,看到了燧木,树上有鸮鸟正用嘴啄树,粲然出火。圣人便受此启悟,发明了钻木取火,这圣人就是燧人氏。
传说燧人氏梦中神游燧明国后,受鸮鸟啄燧木出火的启发,潜心研究作火的方法。他上观天象,下察五行,最终在人间成功钻木取火,将火带给了人类。
《左传‧昭公十七年》上说:若要作火,应该在宋、卫、陈、郑这四国,宋国(首都为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代表有火。
在星象中,大辰星代表大火,是心宿的第二颗星。商丘地区是大辰星在地上的分野,即大辰星在地上的对应。燧人氏夜观星象,洞察到了天地间的奥秘,从而顺应天象、配合五行,成功钻木取火。
燧人氏除了教会人类用火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传授给人类结绳记事。据记载,那时还没有文字,结绳记事就是用一些简单的绳结记录天下发生的大小事。
用一些简单的绳结,就可以记载天下发生的大小事,这背后所蕴含的内涵和智慧是非常博大的,恐怕不是现代人想像的这么简单。
中华易学是建立在道之理、数、象的基础上的。中华神传文化中有一个核心的思想,表述为“天人合一”,其中一方面的含义,就是:人体、自然、宇宙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对应、一理相通的,时时都在相互联系、影响的,所以从其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能够推演看出其它各方的发展和变化。比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中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全部的人体信息,是人体的全息图,从人体的某一部位,甚至任一个细胞中,都能时时读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寿命、相貌、疾病等所有特征和变化。
宇宙间的道理自上至下,由宏观至微观都是全息贯穿和对应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内在都存在着看不见的对应和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影响,一理贯通。这些道理从宇宙高层到最低层,从上至下一路贯穿下来,越到高层越简炼,内涵也越大;越到低层表现得越繁杂,也越肤浅;到了最低层次,就是人类所不断认识到的那些复杂的事理和规律等。顺应、符合那些规律,甚至于那更高的天理,人就会有福、顺遂、发达,乃至昌盛。
就像白话文与古文的比较:白话文内涵比较肤浅,说清一件事情可能得表达几千字,比较繁杂;古文内涵比较大,说清同一件事可能只需几十字,非常简炼。因此,古文所包涵的内涵和智慧要比白话文大,让人更难以理解、读明白。同理,宇宙的道之理,越往高层,智慧越大,表现得越简炼;越到低层,智慧越小,表现得也越繁杂。
比如《周易》的六十四象所包含的内涵就非常博大,远超出人类的科学与认识。而“象”的背后又隐含着“数”,“数”可看作是更简单、抽象化的“象”,“象”也可看作是引申、具象化的“数”,“数”与“象”是自然万物之理在两个不同方面的展现。世间万事万物的一切运行变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它的规律和定数,如阴数、阳数、天地之数、大衍之数、气数、命数、劫数等等,这些就是蕴含在天地万物背后的“数”。在一定的宇宙层次中,数可以诠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运行规律,所包含的智慧和内涵是非常博大的。
结绳记事就是对“数”的一种应用,将世间繁杂的事理在高层次中提炼出来,化为简单、抽象的“数”,以绳结记录出来,所以说其包含的内涵与智慧可能是现代人从所谓“进化”的谬误观念中去看,根本无法理解与企及的。
(待续)
————转自希望之声
本台记者:慧明
责任编辑:文思敏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