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昱凡
图|Theodoric
一顿用心烹饪的饭
走进坐落在组屋区、外观低调的清壺天餐馆,一切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当食物与味蕾相遇的瞬间,却让我感受到这里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一家传统潮州菜餐厅,更是时间与匠心交织的美食殿堂。
在这个追求效率、依赖科技改变烹饪方式的时代,清壶天却坚守着传统、以匠人之心制作着食物。这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用心烹饪”。餐厅的人气甜点蜜柑白果芋泥,尤其征服了我的心,它的制作堪称充满匠心的艺术品。
蜜柑芋泥——道不尽的用心与讲究

芋泥与蜜柑的搭配,不仅展现了潮州菜注重健康养生的理念,更是一种味觉上的巧妙平衡。浅紫灰色的芋泥,柔滑细腻,静静等待着历经时间洗礼的橙红蜜柑与之交融,宛如一场天作之合的爱情,彼此映衬、相辅相成,带来令人回味无穷的独特体验。
看着服务员熟练的把蜜柑打入芋泥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很美妙,让人充满期待。入口时,芋泥的绵密与蜜柑的果香在舌尖交融,沁人心脾。而这道甜品的背后,那极为繁琐而考究的工艺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丝滑芋泥的秘密——慢工细活的匠心熬制

清壶天选用的是泰国芋头,这种芋头个头较大,口感更为细腻。在潮州菜的传统中,食材绝不会被浪费,芋头的核心部分被用来制作另一道经典甜品“反沙芋”,而剩余部分则成为蜜柑芋泥的主角。
芋头蒸熟后,必须趁热用木铲手工刮泥,才能保证芋泥的细腻均匀。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搅拌机几分钟就能完成的芋泥制作,为什么还要坚持手工?其实,搅拌机虽然能在几分钟内完成搅拌,但在高速旋转过程中会产生静电,从而带走芋头的香气,使其口味大打折扣。因此,传统的手工刮泥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工艺。
接下来的步骤更加考验耐心和技艺——
芋泥需要在火炭炉上用猪油慢慢炒制一个半小时。首先,现炸猪油,放入小葱炸香,再将芋泥倒入锅中,用木铲不停地推搅,直到所有的油完全纳入芋泥中,形成绵密顺滑的质地。这不仅能让芋泥更加细腻,还能激发出芋头本身的香味。
一个半小时的慢熬,这样的坚持无疑让人敬佩。如果想要在家自己做,若不是对烹饪有着极大的热情,恐怕光是这第一步已然让人磨灭了蠢蠢欲动的兴致了。
蜜柑的制作——不可思议的复杂工序
你能想象一道甜品的配料需要九天才能完成吗?蜜柑的制作工艺便是如此。它的独特配方与做法,源自老板的名厨父亲,几十年来传承至今。
柑选用的是美国Sunkist Orange,个头均匀,口感也好。过去,父辈们在乡下使用泉水来处理柑,在新加坡很难获取泉水,老板于是巧妙借鉴了养鱼的原理,用氧气管制造“活水”,让柑在水流气泡的推动下保持游动,更好的净化。
整个制作过程极为讲究,不能有丝毫差错——
前四天:柑需要经历至少40小时的流动过水,反复冲洗吹干,去除表皮杂质和细菌。
削皮去芯:必须用刀慢慢把柑皮表层刮掉,因为果皮的柑油既辣又苦又涩,如果不处理干净,会影响最终的风味。同时,每个柑都要用筷子去芯,用刀去蒂,以保证口感的纯净。
第五天:柑吹干后,采用传统方法,将其与四种天然糖层层叠入大锅中:一层冰糖一层柑,一层蜜糖一层柑,一层麦芽糖一层柑,最后用白糖将其完全覆盖。
第六天:将柑放入小木炭炉上,用小火加热一个小时,直至冰糖融化;随后换成大炭炉,用20kg木炭慢慢熬煮四个半小时,直至所有糖变成糖浆,柑在糖浆中翻滚浸泡。
第七天:起锅后的细节很关键,锅盖的水汽绝对不能掉进糖浆中,一旦不小心有一两滴水掉进去,就会功亏一篑,两小时后柑就会毫不留情的发霉,皮裂开,不能用了。
第八天:浓浓的糖浆需要一天冷却。
第九天:全部柑也需要一天彻底冷却,至此才算大功告成。
历经九天精心制作的蜜柑,色泽晶莹剔透,甜中带着淡淡清香。每一颗蜜柑都凝聚着时间与匠心,它们不仅是甜品的点睛之笔,更是味道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与坚持。
这样复杂的工序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恰恰是一道美味甜品所必需的素养。只是今天的人们是否还愿意花时间去做,已然成了一种奢侈。

守护传统,承传美好
一道用心制作的蜜柑白果芋泥,令人不禁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代代相传的传统记忆,更是一种细致入微的匠心守护。每一口美好,都传承着无声的故事和岁月积淀的底蕴。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够坚守传统、静心慢烹的匠人,犹如岁月沉淀的古董,弥足珍贵。那些愿意放慢脚步,抵抗现代社会经济诱惑与匆忙节奏的人,已经将做食物视为一门修行。专注于每一道菜、每一顿饭,他们用时间与耐心换来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