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道盛行的今天,我一直心怀向往,期盼有一天能亲身体验那一份清雅。缘分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来到——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报名参加了一期由中国与新加坡茶道讲师联合开设的课程。没想到,在香茗袅袅之间,我找回了久违的宁静与觉醒。
制茶:双手之上,是敬天与爱人
在茶课中,我终于明白,为何古今中外那么多人钟爱一盏茶。
在古人眼中,茶被视为“仙草”,是凡尘通向神灵的天梯,是人与天地沟通的媒介。以茶祭天谢地、奉祖敬神,并非形式,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敬畏与感恩。茶所承载的神传文化,恰恰击中了我过往“无神论”教育留下的空白。
在岁月与思索的洗涤中,我越来越笃信:所谓“人是猴子进化来的”说法,是对生命神性的亵渎。我更愿相信,我们是诞生于创世主无量慈悲之下的高贵生命,本应敬天知命,心向光明。
制茶,是一门用心的活计。从采摘到炒制,每一步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真正的好茶,是古法工艺下的匠心制作。
现代工业虽然让茶变得便利,却也遗失了茶的本真。一些茶为了外观和产量,不惜加入农药、添加剂、生长素……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茶的本心和上天的恩赐。
而传统的手工制茶,则从一片叶子的采摘开始,就已决定了它的品质。不催不赶,一片片用心采下,尤其是“杀青”阶段,更考验匠心——要在两百多度的铁锅中,徒手翻炒,去除青气。加之双掌的一寸寸揉捻,才唤出茶真正的香气与灵魂。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做茶如做人。真正好的事物,都源自用心、敬意与对传统的坚守。

行茶:专注中觉察,是一场心的疗愈
禅茶一味,喝茶、泡茶、品茶表面是动作,实则在修心。
过去的我,常常莫名焦虑,但每当坐在茶席前,就被清净的能量自然包围,内心逐渐归于平和。
茶师说,行茶之道,是一场“觉茶”的过程,也是“觉察自己”的修练过程。行茶讲究觉察与专注,人和器具要心意相通,带着善念与感恩,才能泡出一杯“有灵魂”的茶。

泡茶的每个动作,看似简单,却能缓缓剥落内心的烦躁与执念 ,带来真正的净化。行茶五式,五个动作,藏着五种人生领悟:
ο 投茶:致敬生命。茶叶一片含千古文化。茶是神奇的树叶,巧妙地把山川花木气息容入自身
ο 泡茶:唤醒内在。注水如注光,仿佛神的智慧注入沉睡的心灵,把我们从物质世界的迷失中唤醒。
ο 分茶:关照他人。练习平均、得体地分茶,是一种无声的体贴,也是在尊重每个人的独特。
ο 奉茶:无私给予。生命的喜悦来自于为他和付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慈悲。
ο 谢茶:感恩天地造化,感恩缘起的一杯茶,感恩每一个人、每一段缘份。
茶如人生,从嫩叶到干茶,是一场煎熬与蜕变的生命炼化,如同我们的人生,也是在火候中炼就豁达,在沉浮之中学会放下。生命的绽放,来自于随其自然的心境和对苦难的悦纳与感恩。
茶席:一茶一器,容心于道
茶席讲究布置,更讲究“留白”。
一张茶桌,分为天地人三层:布为“地”,承载万物;器为“人”,应以和为贵;人坐其间,与天地对话。茶具之间的排列井然有序,每一个角度、距离,都仿佛暗藏着宇宙的秩序感。
最让我惬意的,是那些空出来的位置——不摆满,不求尽善尽美,而是有意识地留白。正如国画讲“计白当黑”,真正的好布局,不在多,而在适度。
生活也是如此,不必事事填满,不必时时紧凑。留一点空间,才有喘息;留一点空白,才能容纳丰盈。
在泡一杯茶的过程中,我学会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空间,哪怕只是十分钟,也能在这小小的静谧中,重新调匀心绪,让生活缓慢从容。
人如茶:沉浮之间,皆有味道
茶师说,一片茶叶,有三次生命:
♦ 第一次,是从枝头采下;
♦ 第二次,经揉捻与高温火候,再生为六大茶类;
♦ 第三次,是与水相遇,重新被唤醒,释放重生后的茶香。
细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出生,是最初的采摘;成长,是岁月的揉捻与淬炼;而觉醒,则是在生活的涤荡中,缓缓绽放出本真的自己。
◊ 茶的滋味:头苦、二甘、三回味;
◊ 茶的姿态:有沉有浮;
◊ 茶的哲学:拿起,也要放下。
人生如茶,苦时不怨,甘时不躁,回味里才明白最真实的自己。
老话说:“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太满的杯容易溢,太满的人生,难以装下内在的清明。七分,是分寸,是节制,是智慧。说话留三分余地,做人七分温柔,才能在这纷扰人世间,腾出空间安放喜悦与自在。
返本归真:我心归处是茶香
茶道这件事,看似“无用”。可也正因为无用,才让人停下脚步,静心自问:我,究竟为何而活?
不是为了拥有更多,走得更远;而是在某一刻,愿意安静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如茶一般,回归本心,重返本源。
真正的茶道,不止是一门技艺,而是一场修心养性的旅程。它引导我们,在世事纷扰之中,不迷失、不沉溺,查清自己回归的道路。
我时常想起那句茶人常说的话:“茶,品到极致,是一种慈悲。”那份清净与坚忍,是来自天地的教诲,也是我愿追寻的样子。
愿我,成为如茶般慈悲的人。
愿你,也能在一盏清茶中,照见那个更纯净、更澄明的自己。

人和的完美结合才成就真正的茶。
抢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