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儿童分类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二)

渴望被注意、关爱是其行为目的。 (fotolia)

功能性评量的理论基础

任何行为(正常或偏差者)都有其功能性目的(内在的需求)。这个行为目的对行为者而言,有其必需性,行为者若不达成目的,通常不会终止其行为。行为偏差者只是使用了不正确的方式行为达成其目的。

所以行为改变的主要途径

       

了解行为者的目的,并教导他正向的行为,以达成其目的。一旦行为者能用正向的方法达成其目的时,自然而然会放弃原先的不正确行为。

换个方式说,新的行为改变技术的主旨是把偏差行为当成一种语言。偏差行为是行为者用来表达其内在需求的手段。老师或父母应该努力解读偏差行为的意涵,了解行为者的目的,然后教导行为者运用正向的行为去满足其需求。一旦行为者能运用正向的行为以满足其需求时,自然而然会主动停止表现偏差行为。

运用功能行评量及教导正向行为的行为改变策略,不仅功效好,而且效果持续偏差行为不会再度发生。不仅如此,它一方面消灭偏差行为,另一方面又同时养成正向行为,可以说是一石两鸟的方法。但是这个行为改变技术并非没有缺点。

行为改变技术缺点:

  • 儿童的许多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加上目前传播媒体讯息太多,儿童往往除了需求外,还加上许多非必须的“想要”。许多父母可能无力提供满足“想要”的能力。
  • 即使是生活上的需求,也非必要立即满足。儿童也需要培养延缓满足的能力。毕竟大环境随时可能改变(如天灾人祸、家庭经济变故),有时候连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学习延缓满足,并忍受需求无法满足的痛苦,或放弃“想要”等等,也是生活中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 实施功能性评量也非易事。同样调皮捣蛋的行为他的目的可能是引起注意;或因教室生活无聊;也可能是缺乏管教造成。依据作者多年经验:听懂并学会功能性评量的技巧不太困难,但是实际应用此方法找出行为目的,非一朝一夕所能奏功。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协助父母或老师快速找到儿童篇差行为的目的,并教导父母解决该偏差行为的策略。父母或老师只要根据作者的方法,不需要进行高难度的功能性评量,也不用苦思寻求替代方案。却轻松解决父母管教子女、老师教育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偏差行为。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辅导经验发现:任何偏差行为,都不外乎由儿童本身、环境及儿童与环境间的互动等三者交互作用所形成。由于此三者互动的情况互异,会导致儿童不同的心理需求。不同心理需求的儿童会运用不同的偏差行为,来解决其独特的心理需要(即行为目的)。老师若能抓住儿童的内在需求(行为目的)便能对症下药。

异常儿童分类

为了协助老师及父母能迅速抓住儿童的行为目的,笔者依行为者的心理需求(行为目的),将行为异常儿童概分为三类:

一、由父母或老师不适当的管教导致孩子的自卑感,由自卑感衍生出来的偏差行为。

由自卑感引发的偏差行为依其行为目的可以分为四类:
1、〈我不好,你好〉的儿童:渴望被注意、关爱。
2、〈我好,你不好Ⅰ〉的儿童:吹嘘自己、打击别人以维持自尊。
3、〈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儿童:天地不仁、与汝偕亡。
4、〈我不好,你好?〉的儿童:灰心、绝望、无助、自暴自弃。

二、父母过度溺爱造成的偏差行为。

1、〈我好,你不好Ⅱ〉的儿童:与老师或父母争主导权,“赢过”是主要的目的。
2、技巧缺陷的儿童:逃避困难。
3、没有“父母”的儿童:我行我素,只要我喜欢有何不可。
4、没有“成人”的儿童:天塌下来有高个子的父母顶。

三、学校教育体制下或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偏差行为。

1、无聊的儿童:逃避无聊的困境。
2、选择性缄默症:逃避恐怖的焦虑。

每一小类的行为偏差儿童均含:
(1)主要候选人
(2)主要行为特征
(3)表象行为
(4)处理策略。

同一小类的行为异常儿童之行为处理策略相同。老师只要总汇某一儿童的所有偏差行为,对照某一小类行为异常儿童之(1)主要候选人(2)主要行为特征(3)表象行为,便可对号入座,找到合适的行为处理策略。

为了协助父母或老师正确掌握儿童偏差行为的目的,作者在每类儿童之后,提出一个以上的个案供父母老师参考。

(待续)@*

责任编辑:黎薇

作者:黄金源 (特教博士,儿童问题咨询专家)

推荐文章 :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四)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三)

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一)

2 Trackbacks / Pingbacks

  1. 儿童自卑感的来源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三) - 大纪元 新加坡
  2. 自卑感儿童主要的行为问题和处理对策行为偏差儿童的辅导(四) - 大纪元 新加坡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