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师:做父母 两样东西要敢给孩子

Good Enough Mother, 儿童, 儿童教育, 完美妈咪, 挫折
对待孩子的标准是“够好就可以”。什么是“够好”?(Shutterstock)

三年前有一次跟当时台大精神部总住院医师的学弟聊天,他未来想当儿童精神专科的主治医师。

       

我心里想说离开台大已经十来年,怕自己落伍了,就问他:“不知道亲子教养目前有什么新的理论呢?”他的回答令我有些意外,因为跟当年我当住院医师的时候一模一样:“Good Enough Mother”,意思是不要想当一个完美的母亲,够好就可以了!

听到这个已经被奉为典范几十年的答案,其实也不令人太意外,因为这几年我也没听到什么新的理论,学弟没有不认真,而我也没有落伍。但是我接下来的问题就有点难招架了:“那什么叫 ‘Good Enough’ ,‘够好就可以’要怎么定义?每一个社会、家庭,每个母亲心中的那把尺都不一样啊!”

学弟答不上来,因为老师以前就没教,现在大概也不会教。要去定义什么是“够好就可以”其实很难,往往大家都靠“心领神会”。专业人士有共同看病人的经验,加上一些临床讨论会,慢慢地大家心中 “够好就可以” 的标准会成形,但却无法具体化,难以诉诸文字或语言。

但是在这个社会,价值标准极度多元化,民众要靠“心领神会”很困难,所以这篇文章希望可以透过例子来解释,并用另一个很接近的观念“适度的挫折 Optimal Frustration”来定义。

3岁小老外给我的触动

有一次在机场看到一个金发高挑的妈妈一路狂奔,后面跟着四个小孩,应该是急着去搭机吧?四个小孩里最大的差不多11岁,最小的只有3岁多,每个人都拉着一个行李箱,一个紧接着一个。

最小的那个拉着个随身登机箱,个子是最小的,箱子加上手把都比她高上好几公分,她的步伐又小,跑得超级专心、超级卖力。

第一个感觉是“金发小娃儿拉着自己的行李厢,紧紧跟在队伍最后头努力地跑,金色马尾巴在空中还飞成一直线,超级卡哇伊的!可惜来不及拍照”。

继而心中出现了一丝丝的心痛,我们在台湾都疼小孩惯了,哪舍得让他们拉行李箱啊?还那么小,拉伤了肩膀怎么办?爸妈铁定被长辈骂死。即使儿子去美国念大学,登机柜台多的是舍不得孩子的妈妈,抢着搬超重的行李上输送带,真是感人的母爱。

我在百货公司或卖场里,也常常看到那些3岁左右的小孩,赖在被撑到快不行了的婴儿车里,就是要让人推着;甚至就赖在妈妈的怀里,怎样也不肯下来自己走路。这样如此强烈对比国内外小孩的待遇,不得不让人纳闷,到底是怎么了?东西方教养小孩的态度差异这么大,是我们太疼,还是他们太狠。

不知儿子在何方,英国高管老爸的眼泪

几年前我在一家英国跟瑞典合并的药厂上班,我有一个导师(Mentor),是来自瑞典当地公司的前高层,他人很好,很努力带着我融入公司,一年之中跑了好几次欧洲。虽然频繁的长途飞行很累,再加上不断的拜会参访更是体力大考验,但也给了我人生很多的文化体验。有一次在曼彻斯特,瑞典导师特别安排了一个小聚会,在当地的小餐厅,只有他、我,跟另一个总公司相当高层的英国主管共餐。

照说以我在公司的年资跟位阶,是不可能跟跨国公司大主管,小型私人聚会般吃饭纯聊天的。这个难得的机缘,却让我听到了极为感人的故事,让我看到一个50几岁,跨国大公司的高层主管,心中对儿子放不下的担心跟无奈。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依照欧洲当地的习俗,高中毕业的成人礼是好朋友们三五结伴,身上背着大背包,带着少少的钱,坐着火车遍游欧洲各国。而大学毕业呢?有些人的梦想则是到世界周游一番。

我去的时候正是他儿子大学毕业的隔年,半年多前他已依例巡航四海,早就离家很久,一直没回来过了!平常他儿子根本不会打电话回家,所以他连儿子现在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只有一次在非洲掉了护照,另一次在泰国掉了信用卡,他接到电话才能知道儿子在哪儿,顺便讲上几句话。

讲着讲着,这位高管父亲眼睛开始泛着泪光,害我坐在一旁有点不知所措,陌生中年父亲的眼泪好沉重。

台湾小孩很脆弱吗?还是台湾妈妈对小孩太好了?

这样的事在台湾可能发生吗?我们的小孩顶多环环岛,到澳洲游学打工就很了不起了,连参加落后地区的医疗服务团,恐怕都要引发家庭纷争吧?

门诊中现在好多年轻的女病患抱怨男生都是妈宝,男生则抱怨女生公主病;抱怨低薪,但对工作的分配内容要求很高;公司即便薪水开得高,但工作环境不够理想还是找不到人;孩子们更是普遍缺乏独立作业、冒险犯难的精神。

这样的孩子都是从小养起的,我们的学校教育不重视体育,上课时间很长,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让小孩学习考满级分的技巧,却缺乏思考跟冒险的机会。文化中也过度强调学历、文凭,而不重视一个人的养成是多样性的。

说背着背包,去落后国家游历,每天也不打电话报平安,几个月,甚至一年后,才又脏又臭的回家,这种我没看过,也没听过。

甄试、志工、游学,不该只是作作样子!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什么加分、繁星,父母精心安排的占大多数。

我的儿子最近在美国要申请医学系,他的成绩还不错,但是缺乏在医院照顾病患的经验,所以还要先申请作医院的看护工。常常一天上班12小时,做两天休一天,领最基本的工资,几个月下来才能符合申请的标准。

一开始觉得干嘛要这样?当年我进医学院前,连去病房探病的经验都很少,父母担心小孩被感染会影响课业,在家里也没照顾过病人,只要会读书考试就好,谁知道医院里都在忙些什么?

一开始觉得耽误小孩申请学校,很无聊。后来想想也对,当一个医师就是要照顾病人,而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照顾,要能真切了解病人的苦,甚至熟悉医院每种工作人员的分工,懂得别人的辛苦与专业也很重要。简单说人家要有经验、肯吃苦、也吃过苦的“土鸡”,而我们只有钻研考试,关在学校、补习班、家庭不同笼子中,到最后搞坏眼睛、视野也狭小的“肉鸡”。

什么是“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

简单讲,就是一个愿意让小孩吃苦、挫折、冒险,也在养成过程中刻意营造这样环境,让小孩亲身体验困苦的父母亲。

单单只讲母亲实在是错的,男女平权讲多久了,还在够好的“母亲”?养小孩是两个人的事,父亲不应该被置身事外,父母的态度不能不一致,更不是只有所谓黑脸白脸的分工。拜托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家们,几十年甚至一百年了,该好好进步了。而Good Enough就是要让小孩们吃过苦、冒过险,并遭遇些挫折,就像孟子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儿子的话,让我心中一惊

吃苦要先从不吃香喝辣讲起,那讲我小孩的故事吧!

十几二十年前,那时药厂的规范不严格,经常办一些可以携家带眷,到高级度假胜地五星级饭店的学术活动。医生第一天下午开开会,听听演讲,医师娘跟小孩在饭店内吃喝玩乐,第二天则是家庭日,大家一起出游去。那时小儿子也才幼稚园中班,跟着我一年就参加好几次这样的活动。

后来有一次带他去宜兰一家装潢、菜色都已经很不错的餐厅吃饭,他突然冒出一句:“爸爸,这个餐厅好小喔!不豪华,菜也很普通。”我当下心中吓了一跳,这价位已经不是一般家庭假日常来的餐厅,还被他嫌不好。

原本携家带眷去玩,也只是贪图可以不用牺牲假日陪家人的时间听演讲,再加上一个晚上几千块、甚至上万的房间,交通、娱乐反正都药厂付钱,何乐不为?但小孩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这样的度假生活、消费水准,吃香喝辣住好,以后怎能吃苦?就像要是一天到晚都有麦当劳吃,去麦当劳也不可能当作行为优良的奖励,不断在物质上加码的结果只是把小孩越养越糟。

很多的富二代就是这样,自小习惯了吃好餐厅,长大只会比谁的车子贵、谁的红酒好,去过杜拜没?要是读书、工作上不顺利,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概就是拿父母的钱吃喝玩乐,一天混过一天,不为非作歹、惹出事端已经算不错的了。所以第一步不是让小孩真正去吃什么苦。

父母要自制,不要只想给、习惯给小孩最好的

像有一次去吃法国二星级餐厅主厨来台举办的餐酒活动,竟然看到妈妈带着才国小跟国中的小孩来,小孩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怎会知道那一餐超过上班族一个月的伙食费(连我都觉得太贵,也只去过那一次)。

父母亲有钱,习惯吃好、用好无所谓,但小孩真的不能过的太优渥,长大会没斗志,只会斗钱。至于那些一般家庭,父母缩衣节食过日,给小孩却尽量是最好的,那结局有时也蛮惨的,小孩长大要是发展不好,日子反而越过越差,往往怨天尤人,过得比别人不快乐许多。

有机会让小孩吃苦,千万不要心中怜惜

像是从小老是抱着、不给落地,舍不得让他拿重物、一切代劳,学校营养午餐不好、亲自每天送饭,坐公车怕太拥挤、非得亲迎亲送,这些都是不必要的。

一天吃一顿不好吃的营养午餐,就算不吃也是训练忍饥耐饿,就算不营养也没差吧?平常吃的也都够好了。走不动,休息一下再走,真的人多拥挤不方便,约定好去登山训练。体育训练营是很好的寒暑假活动,有人替你操练他体能,让他无法偷懒逃避;加上训练会增进胃口,东西再一般,也都狼吞虎咽不挑剔,多好。

那挫折呢?我们都想小孩考100分,总是要准备再三,做一堆的练习,然后因为少个几分就开始担心。可是人生哪是这样啊?还有所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他们遇到时怎么撑呢?但是不要太挫折是必要的。

让小孩遭遇适度的挫折,习惯挫折,并从挫折中学习

像我以前在研究所上课,十周内要读1200页的论文,而且每页密密麻麻都是硬理论。就算你读的完,能记住多少? 70%算超了不起的了。所以老师特别网开一面,可以带一本自己整理过的笔记本进去考场翻阅,多厚都行,仁慈吧?可是写、剪贴,跟记住那笔记本内容的功夫可也不小。因为心理系研究所的学生都身经百战,大学成绩几乎都是A,遇到很难考80分以上的课,这可以说真的是“适度”的挫折。

但是我们从这门课的挫折中却学到很多——自己的极限、接受不完美的结果,下次遇到困难该怎么抓重点,笔记如何做的更好。

给小孩参加体育活动也是,像体能训练,一定是操到很累,让你做到一半开始感到痛苦,怀疑自己做不到,但是最后大部分都也可以完成。挫折加强了耐力,慢慢的,目标达成了,信心也建立了。要是教练严格到最后大家都失败,那就是过度的挫折,只是造成伤害的学习过程。

“适度挫折”根据我的定义就是——“70%成功的机会、 30%可能失败的威胁”这样可以刺激学习,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孩更坚强、更勇敢,更聪明,也更谦虚。

所以我心中教育小孩最好的原则:

1. 够好就好 Good enough,要给些苦头吃;

2. 适度挫折 Optimal frustration,从失败中学习。

至于冒险,我觉得这是最难克服的部分,因为连我自己都没冒过什么险,我敢说绝大多数台湾人都缺乏像欧洲人那样的精神与风气,更不会有他们那样的经历。尤其有焦虑症(台湾女性超常见的精神疾病)的妈妈,阿嬷,让小孩去冒险,想到就失眠、头痛、心悸,下次再提吧!

文/黄伟俐(精神科医师)

责任编辑:李清风

抢先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